@中國新聞網
走到哪裏,張俊蘭都會帶上那盞小小的煤油燈。這次,來到2020第六屆中華慈孝文化節的現場也不例外。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張俊蘭説那盞煤油燈時刻提醒着自己,偏遠的大山深處,還有一羣艱難求學的孩子在等待。
1997年,身為《天津日報》記者的張俊蘭第一次走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貧困地區進行調研採訪。一踏進大山,眼前的一幕幕讓她觸目驚心:在六萬多平方公里的涼山,男女老少赤腳走在山地上,只能吃水煮土豆,住處往往陰暗潮濕、四面透風……
半個多月的採訪,張俊蘭深入到一家家農户之中,體驗着他們最真實的日子。從涼山回到天津後的那段時間被張俊蘭稱為“一生中最難過的日子”。“我整夜整夜做夢,夢見涼山的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水……閉上眼,就會聽到山寨裏的土雞在黎明前發出悽愴、悠長的啼叫,叫得令人心碎。”涼山的一幕幕景象,讓她無法忘懷。
於是,張俊蘭把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了涼山系列報道中。一篇、兩篇、三篇……一提起筆,想到大山裏孩子的眼神,她的眼淚就忍不住往下掉,模糊了一張又一張稿紙。終於,從1997年10月9日開始,她的五篇“涼山紀行”系列報道見報。
緊接而來的,便是不停的熱心電話和讀者來信。“那些報道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涼山,大家紛紛捐款捐物。”張俊蘭説,那時在天津農村的12個郊縣,許多鄉村、學校、機關單位、企業每天都有以情繫涼山為主題的活動在進行,參加扶助涼山的讀者達數萬人,“有些甚至是貧困區的農民拿着老鄉們捐出的一分、一角、一元、兩元湊成的五千多元送過來。”
被讀者們的善良感染着,也被大山牽掛着的張俊蘭花了幾個月時間接聽電話、整理捐贈信息、編寫跟蹤報道……一批批來自天津的衣物、文具被源源不斷寄往涼山。這時,張俊蘭在思考:若想徹底改變當地的落後面貌,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提高人們的素質,改變涼山的未來。
1998年1月,張俊蘭帶着籌集到的16餘萬元的希望小學建校資金再次來到涼山,當地人説,“真想不到這個女記者會回來,回到數千裏之外的重重大山裏面幫我們。”彝族鄉親捧着彝族盛裝在縣界上等待她,把她當作遠方的親人。在鄉村的泥巴牆上,她看到了人們自發張貼的標語:張俊蘭記者志願新聞扶貧落筆重千鈞,宣傳涼山扶助彝鄉義舉永駐百姓心!
同年8月,又一次來到涼山的張俊蘭看到了一座嶄新的校舍矗立在涼山布拖縣亞河村海拔2800米的山地上。那一刻,她意識到300多個窮苦的涼山彝族孩子終於告別了昔日四面透風、隨時可能倒塌的教室,坐在了温暖明亮的新教室裏。
那一次進山,她用自己的雙腳重走涼山孩子漫長艱難的上學路。從此,張俊蘭的心再也沒有離開過涼山。她聯繫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海內外愛國慈善家等,又陸續建立兩所希望小學、在七所院校設立了獎助學金以及創建孤兒班。談及創建孤兒班的初衷,張俊蘭坦言,由於自然災害頻發、醫療衞生條件差等因素,涼山有着許許多多孤兒,而這部分孤兒羣體無疑面臨家庭窮困、寄人籬下、失學等困難,最亟待救助。
為了建立孤兒班,她和愛心人士每年入户尋訪大量孤兒,路遇飛石、泥石流、山體滑坡等險情幾乎成了常事。在2007年冒雨進山途中,張俊蘭一行人的越野車爬行在泥濘、陡峭的山路時失控,墜入正在上漲的河水之中,險些跌下懸崖。
23年來,受到張俊蘭幫助的貧困學生、孤兒數以萬計。彝族小夥兒拉克子黑是受到特別關懷的學生之一。父親早逝、母親改嫁、自幼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拉克子黑兒時為上學嚐盡了苦頭:為了節省車費,每天上學要走上四個多小時;家裏沒有板凳、寫字枱,寫作業就要趴在地上寫,面前點上一盞小煤燈;一到雨天,滿屋“雨腳如麻未斷絕”,積水常常沒過膝蓋……儘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但拉克子黑從未“奢望”讀上高中,直到張俊蘭的出現。
在張俊蘭的溝通幫助下,即將面臨失學的拉克子黑被接往安徽巢湖一中就讀。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他不由得百感交集,想起了小時候求學之路的艱難,加倍努力學習。拉克子黑沒有讓人失望,高中畢業之後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學。之後,他給張俊蘭寫了一封近4000字的信,信的標題是“人間大愛喚醒了我”。
更讓人欣慰的是,受張俊蘭影響,現在的拉克子黑已經是《涼山日報》的一名記者,寫出了《帶着小妹讀川大》等涼山扶貧報道,像他的張媽媽一樣用筆救助家鄉的孩子和父老鄉親,在大山深處傳遞大愛。當下,在決戰脱貧攻堅之際,拉克子黑還被委派到一線駐村工作,憑藉出色表現被評為四川省級扶貧先進個人。
談及拉克子黑的成長,張俊蘭由衷地笑了。在她看來,這是對她23年的涼山扶貧之路最好的回饋。所以不管走到哪裏,張俊蘭都會帶上拉克子黑小時候讀書用的那盞小小煤油燈,給大家講一講涼山孩子的故事。23年後的今天,像拉克子黑一樣已經成材、回報社會的涼山後生多到讓張俊蘭數不清,他們都已成為涼山走出貧困的星星之火。
張俊蘭總是説,提起涼山,説上幾天幾夜也説不完。23年入山33次,涼山深處留下她的腳印和身影,而未來,張俊蘭還要繼續用生命書寫和涼山的情緣……
據悉,2020第六屆中華慈孝文化節於9月5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由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和浙江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中國新聞週刊、中國慈善家雜誌社、杭州雲林公益基金會支持。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宋慧
來源:作者: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