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淺嘗輒止?
圖/網絡
昨天有個朋友説自己以前撲騰了一大攤,結果一件事情都沒有做成,反倒被拖進了人生的低谷期,所以他認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是最重要的。
聽完這位朋友的感慨,有沒有覺得和自己的經歷很像?嘗試過許多事情,最終什麼事情都沒有做成,反倒陷入了焦慮和迷茫的狀態。
2017年,我的這種狀態達到巔峯,最近兩三年雖然有所改善,但仍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到處撲騰了,專注於一兩件事情,希望得到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淺嘗輒止的情況?
萬維鋼在《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提到一本書《堅毅力》,作者提到了一個觀點:興趣分為兩種,一種是初學者的興趣,一種是專家的興趣。
我們淺嘗輒止,是因為我們只有初學者的興趣。
作為初學者,你會看到一個新奇的東西覺得很有意思,想要去了解一下,這個興趣是膚淺的,不能支持你走很遠。下次看到更有趣的,你就會忘了這個東西。
據我觀察所得,很多人並沒有用興趣來衡量所學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是認為有沒有用。覺得什麼都有用,就會去報許多課,最終課也沒學完,還花了許多錢,人也變得焦慮了。這也算是一種初學者的興趣了。
另外一種是專家的興趣。
只有你深入到一個領域之中,才能體會到那些微妙的東西。這種微妙不是新奇的刺激,外行根本就理解不了,而你一旦理解了,它就會強烈地吸引你繼續鑽研。你會越鑽研越感興趣,越感興趣越鑽研,你就能在這個領域裏長期挖掘,你就能有所成就。
我想許多人應該像我一樣,都特別想擁有這種專家的興趣,可是發現很難做到,這是為什麼呢?
書中提到,如果你想要嚴肅地做好一個項目,你會面臨競爭的問題,你得名列前茅才行。擁有初學者興趣的人,不願意參加競爭。
如果他們真的好好地競爭也不見得競爭不過別人,但是他們更希望不競爭就能證明自己的能力。
他們會只學一點基本知識和技能,然後就告訴自己我已經知道這個領域是怎麼回事了,我要願意做肯定能做好,那我何必真做呢?於是他們轉向下一個興趣。
這種不願意競爭的情緒,使得這些人永遠都走不遠。永遠都淺嘗輒止,卻是不受指責,但是你比別人多掌握了一個領域的知識,別人對你只有讚美。
一旦你深入嚴肅對待這個領域,想要靠它吃飯的話,你就會面臨挫折、困惑、批評,你會感到自卑,會質疑自己的能力……但正是這些東西,才能促使你成長。
説到這裏,我想起自己為什麼還沒有在寫作上變現的原因,恐怕也是因為不想面對挫折,很困惑,自卑吧。
深入鑽研是個充滿痛苦的過程,越深入進步速度越慢。因為你是在用80%的功夫,磨鍊最後那20%的技藝。
可是,擁有初學者興趣的人,他們只想體驗快樂,只想花20%的功夫,獲得看起來像是80%的技藝。
結果人到中年,生髮出一種絕望感。
人生已經過半,自己卻一事無成。年輕時的快樂經歷和高光時刻都只存在回憶之中,這該怎麼辦呢?
這一類人在選擇領域的時候要考慮三個標準:第一,你的確實喜歡這個領域;第二,你得在這個領域中有天賦;第三,這個領域必須能讓你掙到錢。
這些淺嘗輒止的聰明人,他們喜歡拖延,如果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把拖延的毛病給改掉。
另外一個就是克服自戀的情緒。很多聰明人都自戀,適度自戀可以給你自信,自戀過度就會在極度的興奮和抑鬱之間搖擺。
今天覺得這個事情有意思就特別想幹,熱情一旦沒有了就感到挫敗和鬱悶,幹事兒的人最好情緒不要這麼波動。
現在,知道自己為什麼淺嘗輒止了嗎?
開始在一個領域深挖吧。【婷下來思考】
日更361/365天,每天進步一點點。
陳宥伊是誰?
陳宥伊,211大學英語專業碩士,曾為500強軟件企業銷售管培生,後為互聯網產品運營人。現居武漢家中自由職業,全職微商和寫作者,愛好心理學。定位個人成長、提升認知和財富,等待迎接新生命。
掃碼和宥伊
交流更多想法
積極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