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説過:“真實愛情的途徑並不平坦。”一句話道破了人們如果想要獲得愛情,就必然會經歷無數的曲折。莎翁的這句話既突出了愛情之難得,更説明愛情的獲得離不開相處的智慧。 儘管世人讚歎愛情,追求愛情,可是懂得如何經營愛情的人並不多,能夠破除愛情關係中的認知陷阱的人,那更是鳳毛麟角。這就可以解釋,為何現今社會有那麼多優秀的人“剩”下來,原來並不是我們不夠好,而是因為我們對於愛情關係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認知。 可見,要獲得一段美好的愛情關係,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確立起正確的戀愛認知。何為“戀愛認知”?所謂“戀愛認知”,指的是人們通過愛情關係而獲得知識和體驗的心理過程。在很多人看來愛情的產生毫無來由,但其實,愛情的發生自有一套底層邏輯。 蔡壘磊從理性批判角度撰寫的這本《愛情邏輯》,便帶領我們共同探討關於愛情的底層邏輯問題。
(一)愛情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愛情的底層邏輯,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兩情相悦”。愛情的底層邏輯,也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般浪漫純情。 愛情雖然由某種感覺而生髮,但是愛情的根本卻源自於利益。這裏所説的“利益”是一種廣義上的概念,它可以是物質利益,也可以是心理利益。一個人主動自願地與另一個人接觸,必然因為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某種利益需求。這種利益需求,便是愛情的底層邏輯。
比如説,一個性情平和、善解人意的異性,為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滋養,而我們疲憊的身心又非常渴求這樣的心靈撫慰。那麼,我們就會對這個異性產生強烈的好感,並且非常渴望與其相伴,度過時光。
廣義上的利益訴求,對於愛情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當一個人能夠滿足我們心理上、情感上或物質上的某種利益訴求時,我們就會對其產生依賴;當我們渴望持續獲得這種利益時,我們就會強烈地希望與對方維繫一種穩定的關係。這時候,便產生了愛情。
由此我們便能夠推斷出,為何大多數人的愛情感覺會隨着相處時間的拉長而逐漸減弱。蔡壘磊指出,正是因為利益漸漸消失,對對方的某種企圖逐漸減少,愛情的感覺也就會慢慢褪去。
可見,蔡壘磊的愛情底層邏輯所建立的基礎在於“企圖論”。這種企圖論,並不是片面地放大了人類對利益的追逐,而恰好清晰地展現出愛情的本質便在於雙方之間各有所圖。自己能夠讓別人貪圖的特質越多,越可能收穫自己所期待的愛情。這就是愛情博弈中的資本。
説到底,愛情關係只不過是人類諸多人際關係中的一種,而任何一種人際關係都產生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在現實土壤中,又怎麼會盛放出超現實的花朵。因而,愛情也絕不是我們所想的那般純粹無染。
(二)愛情的真相:你具備多少真實的愛情資格
愛情的底層邏輯在於,我們具備多少讓對方可以貪圖的特質,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便可以得出愛情的真相在於,我們自身具備多少真實的愛情資格。 愛情的資格,又主要包括心理情感和物質基礎這兩個層面。一段比較理想的愛情關係,必然是心理情感與物質基礎處於平衡狀態。比如説,能夠讓你感受到心情舒暢的人,也能夠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 這樣分析起來,似乎愛情關係並不難以獲得。可為什麼在當今這個社交渠道並不狹窄的社會里,依然有人找不到合適的伴侶呢?蔡壘磊認為,這是因為很多人把自身價值的PE值估得過高了。PE原本是一個金融領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種股票的盈利比率,某種股票的PE值越高,就説明它在股市中有較高的成長性,因而也就越值得人們投資。
人們對自己的PE值估值過高,就是自認為自己具備很高的愛情資格,並且對對方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往往實際上自身並不具備很高的愛情資格。舉例來説,一位男士認為自己車房兼備、年薪頗高,但是他脾氣不好,非常獨斷專橫,對女性提出諸多過分要求。這就是對自己PE值估值過高的表現。因為他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現如今很多女性也做到了經濟獨立,女性們可能會傾向於選擇性格和善、能照顧自己的男士。所以,這位認為自己條件很不錯的男士就極難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伴侶。
蔡壘磊把金融學中的PE值應用在愛情關係中,這就提醒了我們:愛情資格是一個整體,人們會對對方具備的特質進行整體性衡量。而我們若想收穫一段較為理想的愛情關係,就需要對自己的PE值進行較為客觀的評估。
要對自己進行較為客觀的評估,那麼就要具備以下兩種認知:
其一,我們的價值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模式,比如説,我們曾經收入較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後,能夠拿到較高的薪水。但是,我們也有可能最初有較高的收入,可是由於市場環境的影響而出現經濟上的波動。收入等因素,只能説明一個人在某一個階段的價值。我們在某一個階段評估自己的愛情資格時,就要結合一下外部的環境因素。其二,一個人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現在我們的價值可能較高,但是,如果我們裹足不前就很可能不再具備較高的價值。所以,我們必須具備未雨綢繆的理念,不斷學習,保持進步,讓自己始終處於不斷增值的狀態。那麼,不論是否能夠維持一段理想的愛情關係,至少我們自身的價值不會迅速貶值,即便這段愛情關係結束了,我們依然能夠有底氣投入下一段關係之中。
(三)和諧的關係,在於價值的匹配愛情關係裏所説的價值,可以分為世俗價值和主觀價值。 世俗價值便是根據世俗的某幾項評判標準得出一個人的“標準估值”,比如,是否具備獨立住房,年薪是個什麼水平;而主觀價值則是我們心目中對對方的衡量與評估,比如,對方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標準,對方是否具備某種吸引自己的質素。 和諧的愛情關係,在於價值的匹配。即,世俗價值與主觀價值達到某種平衡。
但是,價值是一個變量,它永遠處於變動之中。因此,愛情關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永遠持平的價值是不存在的,所以,愛情關係裏便會出現“另一半價值高於自己”,以及“另一半價值低於自己”這樣兩種情況。 當另一半價值高於自己時,我們需要做的並不是為對方提供較高的情緒價值,比如更多的遷就對方,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讓自己投入到具有成長性的事情中。這樣我們就不會淪為家庭的保姆,我們為家庭提供的也不是毫無增值可能的保姆式服務。
當另一半價值低於自己時,我們可以進行部分利益空間的讓渡,比如説,讓對方具備更多的決策權。因為通常來説,在一段關係中,價值較低方往往更容易自卑、敏感。當我們進行部分利益讓渡時,正這説明我們對這段關係的重視,也是為了讓對方安心。同時,我們也要記得,價值並非永恆不變的。如今伴侶的價值低於自己,但不意味着永遠都是這樣。
蔡壘磊之所以在書中把愛情關係與企圖、利益等聯繫在一起,並不是為了讓愛情變得功利化。而是愛情的本質就是功利化的,只是我們慣於用“無私”、“純潔”等掩蓋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愛情的功利化,更加符合人性,因而蔡壘磊告誡我們在談愛情時,一定要看清自己的企圖心以及對方的企圖心,這樣的愛情關係才不是盲目的愛情,才有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如果説,《愛情的邏輯》這本書哪一點格外具有啓示性,那麼我想,它告誡我們愛情的底層邏輯立足於每個人的價值,以及對方的實際需求,這就是本書最有價值之處。以往,我們對愛情報以錯誤的認知,誤以為它只是感覺的自然生髮,可是並不曾清楚地看到,愛情關係居然存在如此多重的邏輯,這就難怪我們總是難以經營好一段愛情關係。 儘管,愛情是一道難解的謎題,但我們掌握了愛情關係的底層邏輯,儘量提升自我的價值,同時對自己報以客觀的認知,那麼我們就不會在愛情關係裏過於盲目,而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