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首播評分超9.0,過半觀眾打五星,台劇全面開花又造爆款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綜合

2019年,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爆,讓曾經主打偶像市場的台劇,瞬間舊貌換新顏。

今年,HBO與該團隊再次合作,推出原創新劇《做工的人》,首播一度豆瓣評分過9.0,一半觀眾打出五顆星,再次成為當季爆款。

如此口碑,令人不免好奇,一羣工人拉拉雜雜的日常,究竟有什麼好看?

本文有劇透。

1

暑氣正濃,傍晚燈火通明的路邊攤上,四個男人正在對“賺大錢”高談闊論。

年紀最大的昌叔情緒高昂,身為父親的他,心裏都是愛讀書的女兒。

如果自己有錢了,不管是碩士博士什麼士,女兒可以讀就儘管讀下去。

作為老婆奴的哥哥阿祁,則首先想到辛苦持家的老婆,他賺了大錢一定要買一架飛機,老婆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熱烈的討論在弟弟阿欽這裏畫上句點,在他看來,這些美好的暢想屬於有未來的人,與自己無關。

阿欽的悲觀不無道理,因為,他們與那些領固定薪水的白領們不一樣。

身為“做工的人”,在他們眼中,自己靠天吃飯,這份尊嚴是老天爺決定要不要給的。

但是,做工的人同樣有做夢的權利,阿祁就是那個每天盤算如何賺大錢的“白日夢想家”。

比如有一次,阿祁和兄弟們把工地傷員送到醫院後,大家坐在廟宇外面休息。

阿祁看着香客們虔誠地往功德箱裏塞錢,心生一計:

佛像不吃不喝沒成本,如果開一座廟,供上佛像,豈不是僅靠香火錢就能一夜暴富?

只不過,曾經賣仙丹、投資娃娃機卻屢屢被騙的阿祁,已經無法從老婆那裏獲得哪怕一點點經濟支持,只能遊説兄弟們一起集資開廟。

很快,阿祁便聯繫到了購入佛像的貨源。

在“發大財”的美好幻想下,交完15萬定金的阿祁,即便只是看看圖片,都覺得勝利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阿祁衣着光鮮地趕去機場接佛像時,接頭人突然告知阿祁,佛像被海關扣留,需要再補交20萬罰款。

匆匆抵押地契去匯款的阿祁,卻被警察攔住,這才得知這是一場十分常見的經濟詐騙。

再次投資失敗的阿祁,雖然沮喪,卻很快在下一次白日夢裏找到了力量,又開始了“養鱷魚制皮包”的創業計劃,繼續幹勁十足。

2

很難想象,如此不靠譜的阿祁,竟然有着無比堅強的後盾。

首先,是那個對阿祁又愛又恨的家庭。

面對卧病在牀的父親與即將高考的兒子,阿祁一家的生活壓力顯然不小。

妻子雖然脾氣暴躁,總是數落不爭氣的阿祁,但一直勤儉持家,全力照顧老小。

懂事的兒子更是暖心,一邊不想惹媽媽生氣,一邊擔心爸爸沒錢花,常常想辦法偷偷把打工攢的錢塞給阿祁。

最給力的,是阿祁的弟弟阿欽。

這個惜字如金的鐵工阿欽,因為技術好賺得多,每次哥哥家裏缺東西,他都毫無抱怨地默默幫襯,就算明知是哥哥的白日夢也無限支持。

原因很簡單,阿欽羨慕哥哥做夢的熱情,也尊重這種快活單純的日子。

家庭之外,阿欽還有一羣願意和他“胡鬧”的好工友。

板模工昌叔做工兢兢業業,老好人一個,總是用私房錢支持阿祁的白日夢。

每次賠了錢,就回家穿着“老婆永遠是對的”T恤,一邊背誦愛妻守則,一邊跳搞笑舞蹈。

“怪手”阿全是工友們的司機,新點子一出,他就負責車接車送。

只可惜,阿全總是用開弔車的技術開貨車,頻頻交罰款,到現在也攢不夠給檳榔女神買包的錢。

不過,辛苦勞累的工地上,並不只有男人的故事。

算錢、講價、煮飯、聯繫工人的往往是工地上的女人,每次幫兄弟們善後的昌嬸,就是這樣無所不能的存在。

不管男人女人,所有“做工的人”都在烈日炎炎下一絲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雖然幻想着投機取巧,但也踐行着善良本分。

遇到受傷的工友沒錢交醫藥費,便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使勁湊一湊,就連賺大錢的夢想也不忘記帶上對方。

在這個靠體力賺錢的民工圈子裏,他們以錢為重,也把情看得比錢更重。

因為,做工的人想得很簡單。

只期望在困境中保持樂觀、互幫互助,站在知足常樂的小角落裏,膽怯又冒失地眺望更好的生活。

3

遙想上一部討論民工生活的華語劇集,還是至今都讓黃渤在表情包界留名的《民工之生存》。

眼下這部《做工的人》,則是台灣第一部以工人為題材的作品,光是稱呼就帶着濃厚的台灣氣息:管工地的人叫“主任”、做工的人叫“師傅”、福利社的人叫“老闆”,其背後潛藏的規則是,只有嘴甜的人才能在工地上有口飯吃。

顯然,工人們的生活也大有學問。

但是,《做工的人》憑藉台式喜劇特有的生活氣息,巧妙地對沖了工人們艱難求生的辛酸不易。

儘管題材小眾,卻親近自然地打開了人們觀察生活的新視角。

而這一切,要追溯到工地工程師林立青提筆寫下生活見聞的那一刻。

畢業於台灣東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林立青,是工地上的一名監工,十多年與工人們吃住在一塊的生活,為他積攢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林立青記錄下這一切,是因為見到了太多大眾對工人的偏見與不瞭解,他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更多人看見真實的工地生活。

於是,鋼筋混凝土背後的故事變成了一本書,又被改編成了這部笑中帶淚的《做工的人》。

如此純粹的故事,自然少不了真實不做作的演員。

出演男主角阿祁的李銘順,曾經也是98版《神鵰俠侶》中的玉面楊過。

如今為了更貼近民工形象,他增肥、曬黑、練習台語,生生把自己變成了鄰居家不修邊幅的做工大叔。

同樣,飾演阿全的歌手薛仕凌嚼檳榔到嘴巴痛,飾演阿欽的柯叔元則為了電焊工的職業病戴上了特製的隱形眼鏡。

在觀劇過程中,這些毫釐絲忽的細節其實很難被發現,但恰恰是它們成就了每個角色的形神兼備,才徹底還原了“做工的人”樸素又容易被忽視的生活。

在這裏,他們演繹着“汗滴禾下土”的詠歎,只不過換成了“面朝鷹架背朝天”,用更現代的方式感慨“粒粒皆辛苦”的人生。

他們也成為社會壓力的排氣閥,嘴上控訴着扛不起的經濟負擔,手上卻從不放棄賺取生活的本分活計。

因為,做工的人也要做夢,人生的奧義往往在於鍥而不捨地折騰。不放棄、不認命的希望,其實就是他們最大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