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抗戰時的380萬發子彈,真不值一提?連日軍都不敢這麼説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綜合

我們知道,近些年有不少抗日神劇的出現,因這些劇中的若干情節過於雷人,同時也嚴重不尊重歷史原貌,而且還將嚴肅的抗戰戲謔化,因此導致了大眾的廣泛不滿。
但是我們在抨擊抗日神劇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此類劇集有很大的市場。而對於不少人來説,抗日神劇還真就是他們瞭解抗戰史的重要途徑,從而以此為事實,形成了自己片面的觀點。
比如在絕大多數抗戰劇中,彈藥都是無限的,這也導致了一些人對於彈藥量的認識盲區。
最近筆者寫了一篇關於抗戰時期第2集團軍在台兒莊作戰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該部在15天作戰中消耗子彈380多萬發。
熟悉戰史的人都知道,在當時的中國戰場這個數量的彈藥消耗已經很巨大了。可有的人還輕描淡寫地説:別騙人了,區區380多萬彈藥根本不值一提,就這點彈藥,才算什麼?
第2集團軍自己戰報統計的,有必要去騙你嗎?而且真實的抗戰不是打遊戲,彈藥無限;也不是抗日神劇,彈藥無限;當時的中國也不是美國,彈藥可以無限。
歷史上晉惠帝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話,而在我們的身邊,當代版的晉惠帝可也不在少數。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和彈藥供給水準是遠不如日軍的。就子彈一項來説,當時國府的兵工廠有一定的生產能力,但也不能充分供應部隊的消耗。
以國府兵工署下屬各廠1932年到1936年的子彈生產而計,一共生產了402267200發七九子彈,平均每年是8000萬發左右。
這8000萬發子彈加上部分進口子彈要供應中央軍嫡系、中央軍旁系及部分雜牌軍共計上百個師的消耗,此外還要有一定的戰略儲備,平均分到每個師又能有多少發?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府兵工署及進口的主要彈藥雖然多了很多,但要供給的部隊也翻了幾倍。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中央軍嫡系能保證彈藥供給。
以所謂的“德械”36師為例,該師參加淞滬會戰時原有步槍彈496750發、輕機槍彈323760發、重機槍彈22800發(缺一位數,應為228000發)。
在淞滬會戰到南京保衞戰的4個月時間中,該師補充步槍彈589000發、輕機槍彈698000發、重機槍彈415000發,原有彈藥加補充彈藥合計約為275萬發。
一個當時國軍中最精鋭的作戰師,在4個月時間內(中間並非一直都在戰鬥)原有彈藥加補充彈藥的總量是275萬發,其中消耗約208萬發,平均每天打可三四萬發子彈。
而我們前文所述的第2集團軍下轄有第27師、30師、31師在15天時間內就消耗了子彈3828027發,平均每個師每天可打8萬多發子彈,其子彈消耗比36師還要強。
而且就這個子彈消耗程度來説,別説與中國軍隊橫向比較了,即便比當面的日軍也不在話下。
要知道,日本當時雖然也號稱是工業化國家,但陸軍武器的生產能力是遠比不上美蘇德的,對於彈藥的消耗,日軍同樣談不上很充裕。
進攻台兒莊的是日軍第10師團第10聯隊、第63聯隊及附屬部隊組成的瀨谷支隊,總兵力1萬餘人,其消耗步槍、輕機槍彈共計495232發、重機槍彈333107發,合計消耗子彈828339發。
僅以子彈而論,第2集團軍的子彈消耗就是日軍的約4.6倍。日軍一個加強旅團級的部隊在如此激烈的戰鬥中消耗子彈如此,要是380多萬發子彈,即便在日軍這邊也不能算是不值一提吧?
實際上日軍真正較強的是其配屬了戰車和重炮部隊,衝擊力與炮火壓制能力遠強於第2集團軍。
瀨谷支隊在台兒莊作戰期間打出了擲彈筒彈3150發、70毫米步兵炮彈3689發、75毫米山炮彈5196發、75毫米野炮彈6472發、37毫米速射炮彈2090發、57毫米戰車炮彈440發、105毫米野炮彈398發、150毫米重榴彈炮彈3856發,共計各式炮彈25291發(含擲彈筒彈)。
按照正常情況,在日軍這麼猛的重火力下,中國軍隊是難以抵禦的。而在日軍進攻的高峯期,孫連仲也壓力很大,頻頻告急。
但好在李宗仁給孫連仲批發了不少彈藥,配屬了部分炮兵,台兒莊內還有沈鴻烈海軍陸戰隊的彈藥庫,第2集團軍才以巨大的犧牲死守下去。第2集團軍除子彈外消耗迫擊炮彈25127發、山炮彈460發、手榴彈51720枚,配屬的炮7團75毫米野炮、炮10團150毫米榴彈炮、炮52團戰防炮部分炮兵的彈藥消耗尚不在內。
日軍完全沒有想到中國軍隊能守住,而他們所攜帶的彈藥量有限,因此打到後期就顯出頹勢來了。
所以在台兒莊巷戰後期的時候經常出現守軍用迫擊炮壓制日軍(迫擊炮日均消耗1700多發),用輕重機槍掃清通道,然後才是步兵白刃衝鋒的情況。
日軍因此對第2集團軍所部火力猛烈印象深刻,其直接提到:
第27師、第30師,配有野戰山炮,並擁有大量迫擊炮,機關槍。捷克式輕機槍一個連配備有9挺,全部士兵佩戴鋼盔,裝備極其優秀。軍服全部都是絨制,從各種裝備上來説和日本部隊幾乎沒有差別。
其實日軍是被打懵了,第2集團軍是西北軍餘脈,雖然投靠中央軍較早,但中央軍自身與日軍裝備差距都很大,而該部又怎能與日軍武器幾乎沒有差別呢?
所以説,這實際上是日軍為自己的失敗開脱,通過渲染對方的強大來掩蓋自己的敗績。當然了,通過第2集團軍自己的彈藥消耗統計,其火力猛是肯定的,但裝備配置則沒有日軍描述的那麼誇張,而且也只是輕重機槍、步槍火力和迫擊炮火力猛而已。
這是就國軍內部自身對比和日軍的相對比較,而380多萬發子彈對於當時的八路軍來説就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1937年,八路軍129師全師一共有各類子彈102828發,按照第2集團軍在台兒莊的火力強度,這點子彈一天多就打沒了。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八路軍的子彈可不是打多少就能補充多少的。全面抗戰初期,閻錫山希望八路軍協助晉綏軍守山西,撥付了一部分子彈;衞立煌出於個人因素,也給八路軍批覆了一部分子彈;而想要通過正常途徑從軍政部領到子彈,那可能性是極小的。
1939年11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部隊在打破日軍冬季“掃蕩”的作戰中,共計消耗子彈9.9萬餘發。
有人連380多萬發子彈都看不上,自然肯定也瞧不上這區區不到10萬發子彈。可晉察冀軍區戰報中怎麼總結的?
此次戰鬥消耗太大,子彈消耗9.9萬餘發,我們以前雖反覆號召節省子彈,但仍沒有引起全體指戰員的注意,現在特別提出來,抗戰到相持階段,堅持抗戰是艱苦的,是長期的,補充是困難的,必須節省子彈,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要求,也是政治上的責任,幹部應特別注意射擊指揮及射擊紀律。
打了不到10萬發子彈,還要被批評消耗太大,那麼這一次反“掃蕩”戰果如何呢?
雁宿崖戰鬥,基本殲滅日軍獨立第2混成旅團第1大隊主力;黃土嶺戰鬥,又擊斃了日軍獨立第2混成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此外還繳獲包括火炮在內的大批武器。
10萬發子彈打出了這個戰果,但還是稱消耗大,可見當時八路軍彈藥的窘迫。
而在1940年的百團大戰中,其實更是如此。
今天的人們説起百團大戰來,都覺得規模十分宏大,其實部隊參戰人數的確不少,但子彈卻打不起太多。
據統計,百團大戰期間,129師部隊共計消耗子彈759718發、晉察冀軍區部隊消耗子彈260328發;120師沒有百團大戰期間的具體數據,但該師在1940年全年才消耗了744398發子彈,即以百團大戰期間消耗半數子彈來計,也不過37萬發子彈而已。
如此簡略估算,100多個團在長達3個月的作戰中一共也消耗了不過130多萬發子彈而已。我們再回頭想想,第2集團軍10幾個團在半個月內打出了380多萬發子彈是什麼概念?
1937年7月到1938年12月,國軍消耗子彈7.2億發,平均每半個月的子彈消耗為2000萬發,380萬發可佔其中的約19%,而1938年初國軍有210個師,第2集團軍有3個師,僅佔國軍總兵力的1.4%。
雖然在這一年半時間中並非時刻都有大戰,也並非所有部隊都有參戰,但在台兒莊第2集團軍的彈藥消耗還是要超過平均水平的。
所以總的來説,當時第2集團軍在台兒莊並非處於全面的火力劣勢,到近戰階段日軍重火力發揮不了作用,而第2集團軍在機槍、步槍火力和迫擊炮的支援下,再加上白刃戰短兵相接,才終於以巨大的犧牲擋住了日軍的攻勢,為台兒莊大捷奠定了基礎。
同時此戰也説明,在有足夠彈藥保障基礎上,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是有保證的;如果説連重火力也具備了優勢,那麼日軍怕是連進攻的本錢都沒有了。只可惜,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具備壓倒性火力的只有駐印軍,其他部隊保證基本的彈藥供給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