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深感舊式八旗兵和綠營兵的無能,決定另起爐灶練新兵。是年底,天津誕生了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首支新軍,共計4750人。從此北洋新軍和南北方各省新軍登上歷史舞台,直到1911年湖北新軍發動武昌起義,最終建立中華民國,終結了晚清政府的統治。
説到新軍,人們自然會想到袁世凱,想到小站練兵。事實上,第一個編練新式軍隊的人並不是袁世凱,而是在天津辦理東征糧台的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第一個把新軍帶至小站的人也是他。圖為1905年,保定一鎮軍官序立。鎮為軍事單位,每個鎮大約12000人。
1895年11月1日,小站新軍迎來了新統帥袁世凱。清政府之所以改用袁世凱,是因為是他當年幫朝鮮國王練過兵,雖然只有500人,訓練內容也只是走走隊列,但卻留下了通曉軍事的美名。袁世凱還瞅準時機上書朝廷提出改練新軍計劃。圖為1905年,保定一鎮馬克心快炮打靶瞄放。
1905年5月,北洋六鎮新軍全部練成,兵額近7萬人。圖為1907年,京旗常備軍編為陸軍第一鎮後,與第六鎮在涿州附近演習。原説明為:“往者招募兵勇紀律未嫺,以致兵行過者户畢門關。今遵國家定製首重紀律,所過州縣父老歡迎,雖拾芥撿草之夫莫不隨從,來往兵民一家……”
新軍裏都是什麼人呢?這些人必須家庭清白,年紀在十八九歲以上、二十五歲以下,身長四尺八寸;這些人必須沒有惡習,沒有疾病。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很多讀書人也加入了新軍行列。鮮為人知的是,新軍自1905年開始剪辮。圖為1908年,南方新軍在太湖地區舉行演習。
新軍鼓勵秀才從軍。袁世凱規定士兵粗通文意者,口糧照頭目例,起薪5兩白銀,如果可以做到了步兵營文案一個月可以拿22兩白銀。這對於寒門子弟來説誘惑力非常之大。當年吳佩孚就是以秀才之身份入了新軍。圖為1908年,《太湖秋操照片》,輕氣球釋放。
北洋新軍和南方新軍在裝備上的差距很大。南方新軍的步槍主要是國產漢陽步槍為主,基本上沒有重機槍,有些也沒有編騎兵營,炮兵營也有很多不滿編。圖為1908年,《太湖秋操照片》,南軍無線電信之景況。
北洋新軍比南方新軍的裝備要高大上許多。北洋各鎮下有炮兵、工兵、騎兵、輜重各1個營,軍樂1隊,步兵12個營。北洋新軍的步槍以德國毛瑟槍為主、火炮多為克虜伯14倍75毫米山炮,北洋各鎮還配備了重機槍隊。圖為1910年,《庚戌校閲第二鎮攝影》,陸路炮隊場操單炮教練。
新軍在編制和訓練上,主要是模仿德國和日本,初期教官多為德國人。新軍的軍服也非常國際化和現代化。圖為1910年,目兵沙盤演習。此圖選自《庚戌校閲第一鎮攝影》,這本相冊記錄了宣統二年,陸軍部左侍郎壽勳等人校閲陸軍第一鎮的情形。
晚清名臣徐致靖在《密保練兵大員疏》中曾稱讚北洋新軍練洋操:“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植木……”英國人丁格爾則寫道:“北方軍隊是由一些受過嚴格訓練且灌輸着強烈的軍人意志的士兵組成。”圖為1910年,陸軍第一混成協部隊器械體操。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各地新軍的軍費總開支已達白銀5400多萬兩。由於袁世凱深得朝廷認可,北洋新軍被認定為中央軍,經費直接來自户部撥款;而各省新軍則來自地方財政,在混亂的財政體系之下,經費籌措大多須在轄區巧立名目。圖為1910年,陸軍第二混成協部隊走排。
為了培養更多的軍事人才,晚清還建立了完善的三級軍校體系,即陸軍小學、陸軍中學和軍官學堂。據當年參加廣西陸小的李宗仁回憶,廣西陸小的學員們一日三餐,每餐三葷一素一湯;制服全是呢料子,冬季則有呢大衣。每月還有零用錢。圖為1910年北洋陸軍第三鎮步兵訓練。
等到1911年湖北新軍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時候,清政府總共編練14個鎮、8個混成協、4個標以及一支由滿族人為主體的禁衞軍,總兵力不過13.18萬人。圖1909-1911年,江南製造總局之分局大門,該局是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金陵製造洋火藥局總辦朱恩紱攝影。
早在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就在各地興辦了不少兵工廠。大部分兵工廠在後來的新軍建設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圖為1909-1911年,江南製造總局槍子南廠機器房。江南製造局於光緒元年設立槍子廠,至清朝滅亡,共生產槍彈九千餘萬發。朱恩紱攝影。
1909-1911年,《廣東製造軍械廠各機器圖》。廣東製造槍彈廠建成後,不斷試製新品。1908年仿製成麥特森式8毫米輕機槍。這是中國製造輕機槍的開端。朱恩紱攝影。
1910年,廣東製造軍械廠之槍廠外面。朱恩紱考察該廠後奏文説: 全廠規模,外觀尚稱齊整,然而住屋多廠房少,佈置亦未盡合宜。且槍彈兩廠空氣不甚流通,窗欞又皆向西,夏間暑氣蒸灼,各匠之病不到工者,十之四五。擇要修改尚易為功,若長此因循,實於工作,衞生兩有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