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應對蘇聯的奇葩武器,我國小巧靈活,英國結局最好,美國最好笑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綜合

蘇聯是一個已經解體的超級大國,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可以和美國正面交鋒的軍事大國。我國雖然在經濟和其他方面可以和美國相提並論,但是在軍事實力上還是和美國有不小的差距。由於當年蘇聯的軍事實力實在是太過強大,因此對周圍的很多國家都產生了極大的壓力,使得這些國家相繼誕生出了一些如今看起來非常荒誕甚至奇葩的武器,各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戰術也紛紛展現出來。那麼我們現在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在蘇聯的淫威之下,到底誕生哪些比較奇特的武器?
第1個要説的就是我國的殲12戰鬥機。從殲5算起,我國的戰鬥機部隊相繼出現了殲6,殲7,殲8,還有沒能問世的殲9,進入80年代之後又有了殲10,殲11。殲12可跟這些飛機不太一樣,它是一種非常小的戰鬥機,被我國人民稱為空中李向陽,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來,要打的就是所謂的空中游擊戰。
我國早期和蘇聯的關係是比較好的,從蘇聯引進了很多軍事技術,海陸空都有,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兩國的關係逐漸惡化,直接從過去的兄弟變成了劍拔弩張的對手。為了防範蘇聯強大的空中力量和地面單位,我國相繼誕生了多種針對性研製的武器,比如用來對付蘇聯地面部隊的強5,以及打了就跑非常靈活的殲12戰鬥機。
蘇聯和美國一樣,都有非常完善的航空部隊,兩者的組成雖然不太一樣,但是蘇聯的空軍力量同樣是非常強大的。我國其實在建國後幾十年之間都屬於腹背受敵的,經常要派出飛機去攔截美國甚至英國和其他國家的飛機。而在這些戰鬥當中,我國對輕型戰鬥機的喜愛程度與日俱增,這種飛機的靈活性很高,可以在空戰當中獲得非常好的格鬥能力,而在那個導彈不夠發達的年代,足夠強的機動性往往就能在空戰中一招制敵。也正因為此,我國其實非常喜歡當時裝備的殲5和殲6戰鬥機。而到了殲7時代,其機動性已經不能和前面兩種飛機相比,它強調的是高空高速能力,而後來越戰當中也證實了中國的想法,因為越南面對的是更為強大的美國空軍,但是越南依舊用米格17和米格19以及米格21等飛機相互配合,擊落多架更為先進的美國飛機。足以證明在那個導彈還不夠先進的年代,機動能力是空戰的絕對指標。
由於蘇聯的壓力太大,因此我國對新飛機的性能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簡單來説就是短距起降能力要出色,維護比較簡單,同時造價很低廉,説起飛就起飛,説打就打,特別像過去的游擊隊員。如果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要求,會發現有些荒謬,因為這樣的戰鬥機基本不能在現代戰爭當中存活。當時正在研製的F14以及F15等飛機都在朝更大更快更強的方向發展,蘇聯更是誕生了重量接近40噸的超級截擊機米格25,而我國卻逆潮流而行,另闢蹊徑的設計了殲12這種非常小巧靈活的飛機。
殲12的總設計師是著名的陸孝彭,他的另一個出名的作品就是我國第一種尖頭飛機強5。陸孝彭是非常厲害的,從1968年7月開始設計,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上級部門的批准,到了1970年3月就被定型為殲12,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設計出了一款戰鬥機,而且還是在那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六七十年代,真的是難得的航空人才。
更為誇張的是到了1976年12月26日殲12就首飛成功,距離項目開始設計僅僅只有兩年多的時間。如果該項目進度比較好的話,很有可能在三四年之內就能大批量生產,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讓人非常吃驚的。
但是説到這裏,可別以為殲12是一種粗製濫造的飛機,相反,殲12的整體性能是非常優秀的,而且佈局設計也很出色。殲12採用了下單翼設計,主翼沒有采用特別細長的後掠翼,面積很大有很好的升力和靈活性。飛機為了減少阻力依舊採用的機頭進氣,沒有安裝雷達,尾部則是一台渦噴發動機。陸孝彭的設計理念非常簡單,那就是儘可能的降低飛機的重量,以獲得非常高的推重比,而有的推重比就有了更為優秀的機動能力。殲12的機內燃油僅有1.25噸,加上兩個400升的副油箱之後,其最大航程也只有1385千米,航程是非常短的。不過殲12可沒有這麼簡單,作為一款單發戰鬥機,它的爬升率居然高達180米每秒,比當時的F5E還要強,也僅僅比F14落後了30多米每秒。可以説如果在空戰中,殲12遇見米格21和F5,一旦進入近距離纏鬥階段,那麼這兩架飛機是都打不過殲12的,即便是後來誕生的米格23,也可能在近距離格鬥當中佔到便宜。可以毫不誇張的説,當時蘇聯已經問世的戰鬥機中幾乎沒有一架能夠完全戰勝殲12,畢竟米格29和蘇27還沒誕生。
這還沒完,殲12的起飛和降落距離僅有500米左右,對於一款沒有采用推力矢量以及短距起降技術的飛機來説,這個數字是非常出色的。因為這樣做的話,可以讓這架飛機在各種公路甚至平整地面上輕鬆起降,如果敵方想要讓這種飛機無法起飛,必須把道路和機場炸成至少400米的段落,只要長度在500米左右,殲12就能起飛作戰,神出鬼沒。
殲12的種種性能都達到了空軍的要求,其固定武器為一門23毫米機炮,還可以攜帶4枚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火力在當年一點都不落後。當時的西方專家甚至説,殲12戰鬥機讓他見識到了中國人設計飛機的實力,因為這台飛機一旦換裝了西方比較優秀的渦噴或者渦扇發動機,其機動性會獲得更好的提升,而且航程還會大大延長,甚至被視為是比米格21和F5還要優秀的飛機,更不要提使用更為先進的材料。
然而這種飛機畢竟是特殊用途居多,飛機完成研製的時候,已經到了70年代初期,歐美和蘇聯相繼誕生了更為先進的飛機,這些飛機無一例外的強調了飛行速度和航程以及使用大型雷達的能力。這些是殲12完全不具備的,而且幾乎沒有任何改進潛力,撐死換用新發動機和導彈。因此即便各項指標都達到了要求,空軍也沒有采購一架,空軍本身的想法就不太對。陸孝彭總師甚至在後來提出讓這架飛機變成我國第一種艦載機的想法,登上航母。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實際的,不過還是前面説到的原因,當時的戰鬥機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先進的地步,我國再去研發這種改進潛力很小的輕型戰鬥機,無疑和自己的軍事發展方向不搭配。要知道後來問世的梟龍飛機更優秀,我國的很多軍迷和專家都認為我國應該採購相當多數量的梟龍來替換掉殲7等飛機。但是我國的選擇更加直接,先是研製殲10完善殲10,用殲10來取代殲7,同時不放手,殲11,讓殲11衍生出殲15和殲16,還在本世紀初研製兩種隱身飛機。從飛機陣容上來講,已經不輸於美國了。所以這種因為蘇聯而誕生的殲12飛機也就成了我國相當惋惜的一款飛機,如果當時能將這架飛機小批量生產出口到其他國家,相信至今還能活躍在部分國家繼續作戰。
第2個要説的就是英國的鷂式戰鬥機。對於美國來説,蘇聯最恐怖的莫過於各種轟炸機以及潛艇還有彈道導彈,一旦開打就是毀滅世界的事情。然而對於歐洲來説最恐怖的反倒不是這些,而是幾十萬輛坦克裝甲車輛組成的裝甲洪流。不僅如此,蘇聯還有非常強大的直升機部隊和各種前線航空兵部隊,這種空地聯合作戰模式讓歐洲人根本吃不消。悲觀的人預測蘇聯將會用一週的時間徹底推平歐洲,而比較樂觀的人認為撐死也就多加一兩個星期而已。也正因為如此,英國人看上了性能非常不錯的垂直起降戰鬥機,這就是後來誕生的鷂式戰鬥機。
在説鷂式戰鬥機之前,先來説説瑞典。因為那裏離蘇聯比較近,蘇聯完全可以在第一波攻擊當中讓瑞典的所有跑道全部癱瘓。因此瑞典這個國家特別強調戰鬥機使用公路進行起降,過去的薩博35和薩博37以及如今的鷹獅戰鬥機都可以在公路上起降,甚至在公路上進行保養和補給。除非蘇聯將瑞典所有公路都炸成400米的段落,否則這些飛機還是可以起飛繼續作戰。而薩博37甚至還有戰鬥機非常少見的反推裝置,可以在降落當中減少距離。
英國人沒有選擇這種方式,他們認為垂直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森林和很多地方隱蔽起降,連任何跑道都不需要,除非蘇聯將整個歐洲全部炸成坑坑窪窪,否則鷂式戰鬥機還是可以繼續起飛進行作戰。而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真正開端也就在英國這裏,其他國家雖然研製了很多種試驗機型,但是唯獨英國通過非常優秀的整體設計讓後來誕生的鷂式戰鬥機成為英國的主力裝備,以及全世界中小型航母的標配艦載機,直到今天還在美國服役。
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缺點非常明顯,當採取垂直起飛垂直降落的時候,它的航程是非常短的,屬於機場守護者類型的。除此之外還有結構重量大,飛行速度慢的缺點,但是看到他的優點,大家就會發現,英國真的是被蘇聯逼瘋了。
鷂式戰鬥機使用的是飛馬推力矢量發動機,但是這個推力矢量發動機和我們今天所説的還不太一樣,它主要利用4個噴口向下噴出燃氣,獲得垂直向上的升力,從而讓飛機在森林中垂直起飛。因為可以垂直起飛,此時的鷂式戰鬥機的重量比較輕,因此在空戰當中的靈活性和推重比是非常高的。而這個優點也也在英阿馬島戰爭當中得到證實,擊落多架對方飛機,而自身沒有一架在戰鬥當中受到損失,損失的飛機基本都是操作故障和其他事故。
然後鷂式戰鬥機以垂直狀態起飛之後,可以利用自己攜帶的炸彈和火箭彈以及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對蘇聯的裝甲部隊進行猛烈的打擊,打擊完畢之後便可以返回基地,隨便找一個地方就能降落。一旦不需要垂直起降模式,它就可以像正常飛機一樣,以最大載彈量最大載油量行駛起飛,總之它的使用是非常靈活的。
不過事實可沒有這麼簡單,真正對比蘇聯和歐洲的實力,就會發現蘇聯的地面部隊即便離開了空中掩護,它也具有非常強悍的防空能力。因此當時的很多軍事專家都表示,無論是鷂式還是更為強大的A10攻擊機,對於整個北約組織來説,基本都是一次性手紙,出去的基本都是回不來的。
將鷂式戰鬥機和同時代的其他飛機進行相比,會發現它的基本佈局是非常落後的,連超音速飛行都無法做到,一旦在作戰當中遇見蘇聯的飛機窮追不捨,那麼鷂式戰鬥機基本是無法返回的,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指望優秀的機動能力逃脱掉。
不過鷂式戰鬥機是非常幸運的,蘇聯解體之後,鷂式戰鬥機憑藉垂直起降能力獲得了很多國家的青睞,將它搬上了航母,變成標準的航母艦載機。由於它具有垂直短距起降能力,如果搭配上滑躍甲板,性能將會獲得提升。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除了美國和蘇聯以及法國擁有固定翼艦載機之外,其他國家的艦載機基本上都是鷂式戰鬥機,比如泰國,西班牙,印度。我國在當年甚至都想採購一部分鷂式戰鬥機來裝備2萬噸級的航母,但是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垂直起降戰鬥機在面對真正的固定翼彈射起飛的飛機時,基本是死路一條。所以我國也放棄了這條發展道路,轉而在瓦良格航母的基礎上改裝成遼寧艦,使用殲15艦載機。
其實在很多資料當中,鷂式戰鬥機都是不被叫做戰鬥機的,一般都被叫做鷂式垂直起降攻擊機。如果沒有蘇聯的話,英國很有可能不會發展鷂式戰鬥機,轉而發展一種性能比較強,而且體積小的艦載機來搭配自己的航母。也正是因為有鷂式戰鬥機,所以英國在退役了自己的固定翼飛機之後以一種借屍還魂的手段,用垂直起降戰鬥機和滑躍甲板航母重建了英國的海軍航空兵,這個結局也算是相當不錯了。
第3個要説的是瑞典的奇葩坦克S型坦克。我們現在常見的坦克一般都是帶有炮塔的,主要分為炮塔和底盤,這樣的結構最早可以追溯到FT17型坦克。從FT17開始,幾乎所有的坦克都使用了炮塔式結構,除了一些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
在二戰結束之後,坦克殲擊車這種武器基本上已經被冷落,因為全新的主戰坦克和中型坦克可以利用其強大的火炮來獲得坦克殲擊車的能力,等於説一種主戰坦克就可以執行過去的多種任務,可以反坦克,可以火力掩護和火力進攻,線膛炮的坦克甚至還可以充當一下榴彈炮。S型坦克就不一樣了,它居然沒有炮塔,將火炮固定在車體上,瞄準的時候需要停車利用車體液壓裝置進行俯仰,同時兩條履帶調整火炮的左右來瞄準。這樣的缺點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就是火炮的精度不夠高,其次就是在瞄準的時候,坦克基本是原地不動的,一旦要開火,這輛坦克就變成了原地旋轉的碉堡。
也因為採用了固定火炮的設計,所以它可以安裝更為實用的自動裝彈機,這樣就進一步減少了內部的容積。所以只需要三名坦克成員就可以操縱這輛坦克,而且外形十分低矮。外形對於坦克來説是非常重要的,S型坦克的整體尺寸就像一輛去掉了炮塔的主戰坦克,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對方坦克甚至無法發現這輛坦克,那也就無從談起進攻,即便是對方發射了炮彈,這樣坦克的前部防護裝甲是非常厚重的,一般的炮彈根本無法擊穿傾斜度非常高的裝甲。
不過説了這麼多優點,S型坦克的缺點是非常明顯的,從它的作戰模式就能看出來,這輛坦克的作戰使命就是儘可能的拖住蘇聯人,因為它基本上沒有主動進攻的能力,只能用來被動防守,相當於一個個可以移動的碉堡。一旦停下來瞄準對方的時候,如果對方的坦克數量比較多,那麼在你打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有可能讓同伴去攻擊自己,大不了極限一換一。
因為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S型坦克不適合其他國家,因此這輛坦克就成了瑞典專用的坦克。換在其他國家,坦克不但要執行反坦克的任務,還要進行火力支援,S型坦克的火力機動能力是非常弱的,別人轉動車體和炮塔就能快速瞄準,它只能原地打轉。
所以在冷戰蘇聯解體之後,瑞典也放棄了這種非常獨特的坦克,轉而在德國豹2的基礎上研製了新的主戰坦克,這就足以證明這種去掉炮塔的底盤設計的確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裝備而已。其實不光是瑞典的S坦克,當時的德國坦克和法國坦克也都被逼瘋了。由於蘇聯坦克在當時具備體積小,速度快,火力強的種種優點,而法國英國德國這幾個國家只能採取以質換量的策略,像德國的豹一坦克基本上是放棄了防護能力,採取高機動能力和優秀的火控能力優先攻擊,一旦蘇聯坦克對它來上一炮,基本上都是非死即傷。
法國的AMX30系列也沒好到哪去,而英國一向比較強調防護力,所以在面對蘇聯坦克的時候,還是旗鼓相當的。
更有意思的是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大量的軍事武器,但是其中的絕大多數坦克和裝甲車輛都被遺棄。在自己的對手消失之後,歐洲這些國家基本上都進入一種能淘汰就淘汰的地步,英國的坦克數量已經只有100來輛,德國將大量的豹二出售給其他國家,自己目前能動的坦克數量也非常少,非常熱衷於出口坦克賺取外匯。無論如何,一旦蘇聯在當年真的決定進過歐洲的話,依靠前文介紹的種種坦克,都只能儘可能的去拖延蘇聯踏平歐洲的時間,寄希望於美國人來拯救。因為蘇聯人的優勢非常多,坦克的三大指標火力機動力防護能力各項都佔優勢,甚至還誕生了T64和T80這樣的超能坦克以及性價比極高數量還特別多的T72系列坦克。所以整個歐洲的坦克被逼成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只怪那個蘇聯太強大。
這張圖裏的坦克全部復活,頂的上如今一箇中小國家的陸軍裝甲部隊,蘇聯的解體後遺棄的坦克能拍成百上千張這樣的圖片
第4個要説的就是美國的核火箭筒。雖然直接面對蘇聯裝甲部隊的是歐洲,但是美國作為盟友不得不幫助,一旦歐洲淪陷之後,那麼美國等於是被擠到了北美地區,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正因為此,美國專門研製的著名的M388核火箭筒,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小的核武器,用於對付蘇聯的裝甲部隊。
M388的核彈頭型號為W54,重量只有23公斤左右,但是它的爆炸當量高達10噸或者20噸,一旦爆炸可以摧毀方圓幾百米之內的所有蘇聯坦克,即便坦克沒有被完全摧毀,但也要喪失戰鬥能力。
這種武器的奇葩之處在於它的射程僅有4公里,同時精度還非常低。一般來説,如果射手在空曠地帶發射這種核武器之後,隨之而來的輻射以及熱能和衝擊波以及碎片等將會直接殺死射手,等於説是武器的射程小於它的殺傷範圍。這就好比是扔出了一枚手榴彈,它的殺傷範圍為6米,但是你扔出的距離只有3米,顯然是非常愚蠢的。
然而就是這種非常愚蠢的設計,美國居然在1956年開始製造了2100枚,在美國陸軍當中裝備了整整10年。其實我們想想就可以理解,因為蘇聯裝甲部隊太過於強大,美國必須用這2000多枚核武器來限制蘇聯坦克的前進速度,使用這些核武器的人基本上是九死一生的,是消耗品,只要發射出去之後達到了應有的目的,哪怕自己戰死沙場也值了。
而蘇聯坦克為了應對美國的核武器,也有自己的妙招,研製了可以在核衝擊波下存活的4履帶坦克,很多人認為這也是紅警系列遊戲當中天啓坦克的原型,專門用來進行世界大戰的超級坦克。
其實被蘇聯裝甲洪流和超級軍事實力逼迫產生的奇葩武器還比較多,我們只能在日後慢慢介紹。可以看到蘇聯作為當時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對蘇聯周邊的幾乎所有國家都產生了非常強大的壓力,基本上每一個算不上友好的國家都得想方設法來防範蘇聯,也因此誕生了如今看起來非常奇特的武器。前文説到的武器當中,除了鷂式戰鬥機的結局比較好之外,剩下的武器基本都是算不上成功。比如殲12誕生在70年代,居然還沒有雷達,主要依靠空中格鬥來取勝。而當時美國已經發展起了多目標進攻能力,在100多千米就可以對着敵人開火,再強的機動能力有什麼意義呢?而鷂式戰鬥機,雖然後面的發展不錯,但是垂直起降戰鬥機目前基本上只有美國在繼續研製,其他國家都放棄了。它的優缺點都過於明顯。S坦克更像是一種敢死隊一樣的坦克,不求打敗敵人,只求讓敵人殺害自己同胞的速度更慢一點。而美國的核武器,幾乎就是用來同歸於盡的。
如今蘇聯已經解體多年,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絕大部分遺產,但是俄羅斯如今的發展很不好,也沒有了往日蘇聯的強大氣場。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專門為蘇聯研製的武器也紛紛退出了現役,成為了歷史的記憶,也但願這些奇葩武器以後不要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