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用“真情”和“信任”架起一道愛民擁警的彩虹橋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綜合

今年高考第一天,在白山市江源區考場安保警戒區外,街道兩旁臨時設置的各種“宣傳點”和“服務點”中,一個由兩個大傘棚搭起的“服務接待站”格外引人注目。橫掛的條幅上寫着的是:駐村輔警、農村警務助辦員、村民考生家長服務接待站。

早上六點多鐘,服務接待站點前就陸續有人前來登記。警務助辦員身份的出示“工作證”,普通村民身份的出示農村社區民警或駐村輔警開具的“委託服務單”。對輔警身份的考生家長,在負責接待的民警眼裏,則早已經是老熟人了。

自2017年5月開始,結合實施“一村一輔警”戰略和學習“楓橋經驗”活動,江源區公安局從創建農村警務助辦機制入手,把如何從根本上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全面提升治安防控能力作為一項重大研究課題,組織實施了“以切實地解放基層警力和全面提升管理效能為目的,以打造新型農村警務室和創建農村警務助辦點為載體,以激發羣眾‘助力公安、平安共建’的熱情為依託,以實行農村警務的社會化、網格化、信息化為手段”的警務創新活動。

歷經兩輪試點,一直到去年10月全部鋪開,在全區60個行政村共建立警務室59個(其中一個村因為只剩下13户人家,所以納入到鄰近村警務室一併管理)。按照確定的“建點”標準,在居民户中共建立警務助辦點613個,聯繫羣眾13038户、32296人。為了保證不漏一户,對住在溝溝岔岔裏哪怕三五户人家,也都會建一個點。對每個助辦點確定了日常聯繫户,組成“平安共建”最小單元。在“派出所”、“警務室”、“助辦點”、“聯繫户”之間建立定向、對應的聯繫方式。在每個助辦點和周邊聯繫户家裏,都貼着對應的聯繫電話。包村民警與輔警、輔警與助辦員,助辦員與聯繫户,還建了多層次的微信工作羣。在每個“點”和“户”公開“助辦事項”,統一配置警務助辦點標誌牌等“軟硬件”。還為助辦員頒發“警務助辦員證”,在派出所和區局服務窗口開設綠色通道。為提高助辦員的“助辦”能力和工作熱情,建立了“警務助辦員培訓機制”和“警務助辦點等級化考評機制”。僅今年以來,借力於駐村輔警的“情況熟”和警務助辦員的“信息快”等優勢,通過以“導辦”、“約辦”、“代辦”、“催辦”、“特辦”為主要內容的“五辦式親情化服務機制”,全區農村警務室就為羣眾提供各種服務1125件;通過以“入户調解”、“進村部調解”、“到派出所調解”為主要內容的“矛盾糾紛三級調處機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06起。同時,通過實行“村民貴重財物安防機制,對全區農村共690個大型牲畜散養户、132個專業養殖户的牛、馬、羊等進行了信息採集;登記各種車輛990台,經濟作物專業種植户27家,超市等個體經營户175家,並分別制定和落實了差異化、個性化、實用化的安防措施。

農村警務助辦員隊伍的建立,不僅真正實現了農村警務的前移,有限地破解了農村社區民警“分身無術”的難題,而且為打造實體化的“千里眼順風耳”找到了有效的途徑。今年以來,全區613名助辦員共反饋各類信息1461件。在疫情防控期間,主動參加卡點執勤和宣傳、消毒等工作的警務助辦員,就有429人。

通過廣泛地聯繫羣眾,廣泛地服務羣眾,為廣泛地依靠羣眾提供“情感”和“信任”兩大核心支撐——這就是江源區公安局,在新時期踐行黨的羣眾路線所持守的清晰理念。

“給大家準備了礦泉水、雨傘、扇子、面巾,大家不要客氣啊”。

“有急事的,這裏還準備了應急車。”

“有沒有需要幫着聯繫住店的?”正在登記的民警,一邊登記一邊介紹和詢問。

“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我陪她來的,能幫我聯繫個地方住下嗎?便宜點的就行。”一位來自石人鎮小河口村的七十多歲的老奶奶説。

民警馬上打電話聯繫,十幾分鍾後就接到了在“指定住宿服務點”的同事的回覆,告知老奶奶:“已經給您安排妥了,一會就帶您過去。店長聽説了您的特殊情況,也要獻一份愛心,説要給您免費呢。”

“我昨天沒來得及開服務委託單,也可以在這登記嗎?”一位四十來歲的老大姐問。

“可以、可以。您是哪個村的?”民警熱情地説。

“羣裏昨天發的通知,我也是昨天在地裏幹了一天活,忙得沒工夫看手機,到了這裏了才知道的。”一位男性家長説。

“都怪我們的工作想得不夠周到,再提前兩天通知就好了”民警帶有歉意的説。

“哪裏、哪裏啊,可別這麼説,你們做得已經夠好了。”

民警的話,引起了考生家長們一陣陣熱議。從駐村輔警、警務助辦員、遠道村民考生家長滿含謝意的話語中,從他們洋溢着自豪、幸福、快樂的笑臉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道道用愛民擁警的真情架起的彩虹,正由考場的這一端,與江源大地的每一個山村、每一户村民更加密密地、緊緊地、親親地相連。

供稿:李述勝

編輯:劉娜/審核:張秋紅/責編:彭賢林/監製:曹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