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漢生態“賣身”中節能背後:十餘家央企逐鹿環保市場
華夏時報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經歷了“PPP生死劫”的環保企業,近期不少都出現了新動向。繼碧水源易主國資後,另一家明星企業鐵漢生態也投入了央企的懷抱。
4月20日,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該上市公司實控人劉水及其一致行動人木勝投資,擬向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轉讓2.37億股股份,佔總股本10.11%。同時,公司擬非公開發行股票,中國節能擬現金認購不超過14.07億元,深圳投控共贏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擬現金認購不超過3.99億元。上述事項完成後,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由劉水變更為中國節能,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值得注意的是,鐵漢生態是中國節能在近兩個月內入主的第二家環保企業。3月13日,國禎集團宣佈終止與長江環保及三峽資本之間的股權轉讓,轉而投身中節能。
“鐵漢生態這次交易主要來源於中節能的決心。”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唯一一家主業完全是環保的央企,面對十餘家央企大舉進入環保產業的局面,中節能在戰略上搶佔位置的意願很強烈。
又一家因PPP墜落的明星企業
和其他因重度參與PPP項目導致資金鍊緊張的民營環保企業一樣,鐵漢生態的“賣身”並不算突然。
鐵漢生態成立於2001年,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主營業務涵蓋生態環保、生態景觀、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四大方向,2017年建成的深圳“網紅”新地標香蜜公園就是由該公司打造的。公司的業務模式主要含PPP、EPC、BT三種,其中PPP模式是2016年以來鐵漢生態營業收入快速增長的原因,也是致其資金鍊緊張的元兇。
2014年底,隨着國務院出台了鼓勵在生態環保、農業水利和市政設施等七大創新重點領域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的政策,市場上涉及生態的市政工程項目大多開始採用PPP模式。財報顯示,鐵漢生態於2014年成立了PPP模式小組,當年12月與長沙縣瑞農現代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PPP項目合作意向,轉年將這一業務的範圍拓展到廣東、浙江、四川等地。2015年,鐵漢生態一舉扭轉了2014年因BT項目多、金額大造成的應收賬款高企,負債率高達60%的狀況,實現營業收入增長30%,負債率也降到了53%。
嚐到甜頭後,鐵漢生態開始在PPP的道路上高歌猛進。2016年新簽訂各類工程施工合同113項,累計合同金額121.843億元,其中PPP項目合計金額75.986億元,佔總體的62.3%。2017年累計中標金額318.2億元,其中PPP項目合計金額257.35億元,佔比81%,業務範圍也延伸到海南、江西和貴州等地,同時還在生態旅遊、農業等領域開發適合PPP業務的運營模式,並積極通過併購方式實現外延發展。
同一時期,東方園林、碧水源等明星環保民企都採用了這一模式大舉擴張。然而,以PPP項目作為工具進行融資,從而擴大市場份額的做法導致了負債率快速拉昇,2017年鐵漢生態負債率高達68.68%,再創歷史新高。而2017年底財政部下發了92號文,PPP迎來強監管週期,不少金融機構也全面暫停了PPP項目融資。至此,這些企業短貸長投的做法失靈,均遭遇了強大的財務衝擊,甚至有些資金鍊出現斷裂。
未達標的業績對賭
經歷了前後將近半年時間的停牌,2017年末陷入債務泥沼的鐵漢生態終於成功引入其所在城市深圳市的國資作為第二大股東。2018年12月和2019年4月,鐵漢生態控股股東劉水向深圳國資委的全資子公司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共贏基金兩次共轉讓了10%的股權。這份轉讓協議附帶了業績承諾,上市公司在2019年至2020年各年度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不低於6.5億、10.8億、11.9億。
然而2月28日的業績快報顯示,鐵漢生態2019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51.31億元,同比下降33.78%。根據謹慎性原則,鐵漢生態計提部分商譽減值及存貨跌價準備,預計2019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8.88億元。
2019年,鐵漢生態主動調整業務佈局,收縮全國的業務戰線,對財政實力較差的區域業務主動放棄,集中力量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以及長三角經濟發達區域業務,暫停及退出部分PPP項目的實施。例如,2016年中標的海南省海口市濱江西帶狀公園二期(江灘部分PPP項目,靜態總投資為8.53億元,三年後因項目一直未進場施工和正式簽訂PPP項目合作合同宣佈流標;2018年中標的廣東省信宜市北區水質淨化設施整體打包PPP項目,靜態總投資分別為8.53億和5.16億,因鐵漢生態未按期足額支付30%項目資本金、首期實繳註冊資本、前期費用,於2019年11月宣佈廢標,重啓後已經在近期由廣東中都建築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公用事業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體中標。
儘管已從部分PPP項目中抽身,並表PPP項目長期應收款也有所增加,但鐵漢生態仍然在虧損,未能兑現其業績承諾。鐵漢生態預約在4月28日正式披露年報,根據此前的轉讓協議,轉讓方原控股股東劉水應於年報出具後30日內支付給受讓方深投控現金補償。《華夏時報》記者就現金補償等問題向鐵漢生態公司董秘發送採訪郵件,截至發稿時未獲回覆。不過,共贏基金的身影再次出現在4月20日的定增當中,或能證明鐵漢生態與深圳國資的合作關係仍在繼續。
一場新的“圈地”戰
在薛濤看來,此次鐵漢生態易主,不僅是前幾年PPP風波的餘震,更體現了作為唯一一家以環保為主業的央企中節能的戰略決心。
過去兩三年間,原本清一色是民企的環保行業裏多了不少“中字頭”、“國字頭”的臉孔。通過入股PPP困境中的民企,越來越多的央企和國企拿到了環保產業的入場券,進而開始“攻城略地”。主要有幾種方式:一種靠入股或收購環保企業,如中交旗下子公司入主碧水源,海淀國資控股三聚環保,三峽資本及一致行動人長江環保入股上海環境等;另一種靠承接工程,如建築施工類的中鐵、中建、中能建、中電建等近十家央企。例如中鐵,據行業統計其2018年環保工程訂單將近百億,而2019年合同金額又比之前一年翻了一番。
“羣雄逐鹿”環保產業,無疑對原本市場裏唯一的“巨無霸”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官網介紹,中節能成立於2010年,已構建起以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健康和節能環保綜合服務為主業的4 1產業格局,成為我國節能環保和健康領域規模大、實力強、專業覆蓋面廣、產業鏈完整的旗艦企業。其旗下的上市公司有五家,分別為太陽能、節能風電、萬潤股份、中環裝備和中國地能。
2020年3-4月這60天的時間內,中節能已經兩次出手收購上市公司,一為國禎環保,另一個就是鐵漢生態。國禎環保自2019年7月引入中節能和三峽資本及長江環保後,原本欲轉讓15%的股份給三峽資本及長江環保,卻在3月13日宣佈將股份以四成溢價
轉讓給中節能,控制權也由此發生變更。鐵漢生態此次交易雖未產生溢價,但仍然體現出連續出手的中節能搶佔市場的強烈意願。
對於合併後鐵漢生態的發展,薛濤認為有兩點需要觀察:一方面是收購的民企普遍面臨的管理融合問題,在央企控股之後,是否能繼續保持民企的活力;另一方面是市場,雖然投運類項目國企佔有優勢,但裝備、工程類項目是否能夠穩得住市場份額,仍需進一步觀察。
入市投資謀增值,開户就選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