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95年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大豆大量進口? 不進口行不行?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財經

摘要:真實情況是,我國的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佈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測,到“十四五”期末(約2025年),中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這再次引起人們對糧食安全的關注。要不説斷章取義害死人呢,這不農業農村部很快出來解釋,這裏人們對糧食缺口1.3億噸,存在誤讀。真實情況是,我國的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2019年淨進口穀物是1468萬噸,佔國內產量 的2%左右,即便按照社科院測算,“十四五”期末我國穀物進口2500萬噸,也就佔我國糧食產量的4%。
圖/新華社發當然,農業農村部並不諱言,我國糧食供需領域存在結構性矛盾。8月2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糧食總量平衡下,我們國家的糧食供需存在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大豆產不足需,而且產需缺口逐年加大,每年進口8000萬到9000萬噸。社科院報告中講的糧食缺口,指的就是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產需缺口。那麼,我國為什麼缺那麼多大豆,不進口行不行呢?大豆需求快速增長事實上,中國也一直重視大豆生產,在1995年前還是大豆淨出口國。之後,進口規模越來越大,2017年達到峯值9554萬噸,2019年進口量有所下降,也有8851萬噸。按照這一數據計算,中國大豆進口量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對外依存度一度超過85%。今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數量進一步增加。據海關統計,1~7月累計,我國進口大豆5514萬噸,同比增加了17.6%,其中7月份進口大豆1009萬噸,同比增加了16.8%。
圖/新華社發

按照農業農村部的分析,隨着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及自美國進口大豆有望繼續增加,預計下半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增價穩。

那麼,1995年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大豆大量進口呢?多位專家接受採訪時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快速發展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愛芝表示,大豆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主要用於榨油和提供豆粕飼料。這一需求的增加,實際上是人們油脂和肉蛋奶等畜牧業產品消費量的大幅增加。有研究顯示,我國糧食、蔬菜、肉食的比例關係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1:1,演變為4:3:3。上半年,我國生豬存欄量為3.4億頭,家禽超過62億隻。這背後需要強大的飼料供應能力,豆粕就是其中重要的蛋白飼料。
豆油和豆粕加工生產車間 圖/新華社發

商丘市食品工業協會會長宋肅遠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人均GDP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們的日常餐飲結構從20年前的大量主糧、少油、少肉,演變成了少量主糧、多油、中等水平的肉,這造成直接穀物消費量減少,但是整體糧食消費量增加,這是我們大豆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最根本原因。

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還在進一步推進,未來作為口糧的大米和小麥用糧佔比預計會進一步降低,生產肉蛋奶需要進口的飼料用糧繼續增加,這是社科院預計的1.3億噸糧食缺口的背景。自己種,得騰出6億畝耕地正如潘文博所説,糧食品種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前幾年我國的大豆麪積一度減到了1億畝以下,這幾年我們搞大豆振興計劃,大豆麪積連續幾年恢復增加,去年恢復到1.4億畝,是歷史上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大豆還有缺口,產不足需,而且產需缺口逐年加大。這是由我國的資源稟賦決定的,要保證口糧絕對安全、穀物自給,就必須大量進口大豆,適度進口也是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豆是土地密集型產品,國內每畝單產只有120多公斤,據此計算,我國每年8000多萬噸進口大豆,需要6億多畝耕地。也就是説,要完全自給自足,需拿出三分之一的耕地種植大豆,這勢必擠佔小麥、玉米、水稻的種植面積。要知道,2019年這三大主糧的種植面積分別為3.56億畝、6.19億畝、4.45億畝。按照現在生產水平和資源稟賦,國內很難騰挪出充足的耕地生產所需大豆。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顯然不可能通過犧牲主糧自給的代價來減少大豆進口量。正如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所説,因為我們資源不足,進口節省了土地資源,進口大豆、棉花等就相當於進口土地、水資源。於愛芝認為,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從目前關注口糧安全轉變成更關注食物安全,提高對糧食進口比重的容忍度。不過,她也表示,由於全球糧食與金融市場的聯動效應和糧食的金融屬性強化,加劇了糧食價格超常波動的風險,我們也要強化監測預警,與主要出口國加強協調,把疫情對大豆供應鏈的影響力爭降到最低;同時也要多措並舉穩定大豆供應,比如在國內持續推進大豆振興計劃,穩定國內大豆生產,與俄羅斯開展大豆種植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