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一筆貸款就可能決定一個小微企業的生死。然而,如果缺乏抵押物、沒有政府增信,給這些小微企業放貸,銀行心裏也會“打鼓”。即將出台的一份監管文件或可緩解當下“小微企業‘喊渴’,銀行心裏‘打鼓’”的矛盾局面,讓更多信貸資金流向小微企業。
老任務遇上新挑戰 這是道“必答題”
有心人注意到,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近日發佈11條金融改革措施,其中第一條即為出台《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11項金融改革措施,金融委緣何將這項列在首位?
顧名思義,這份文件就是為了解決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力度不夠的問題,是當前複雜形勢下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應時之舉。
實際上,加強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既是老任務,又是新挑戰。
眾所周知,小微企業融資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尤其是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下,小微企業的日子過得不容易。為此,國家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空前重視,監管部門已出台了不少措施。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小微企業更是遭遇生存之困,紓困救急的融資需求更加迫切。國家提出的“六保”任務,很多都離不開小微企業的平穩經營。這需要小微金融發揮更大作用。
從數據上看,4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2.79萬億元,同比增速27.34%。儘管增幅很大,但在總貸款中的佔比僅在7%左右,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宏觀上看,當前我國對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主體仍是商業銀行,小微企業外部融資中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要抓住商業銀行這個主體,更離不開監管“指揮棒”的引導。
所以,看似只是監管對銀行一項業務的考核評價,其實背後事關落實“六保”任務,事關數千萬市場主體能否順利渡過難關,這個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症治療”融資“痛點”
那麼,這個即將出台的監管文件都有哪些新招數呢?
根據銀保監會已披露的徵求意見稿,這個監管評價辦法整合了以往的監管要求,涵蓋信貸投放、體制機制建設、重點監管政策落實、產品及服務創新等內容,可以説是當前對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最全面、最系統的要求。
如果把評價辦法看做對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考試大綱,監管的“考點”均是對小微企業融資“痛點”的“對症治療”。
對症治療一:重視“首貸”。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但並不是所有小微企業都融資難,其中初創型企業首貸時最難。
當前銀行信貸對小微企業的覆蓋率在20%左右。面對疫情影響下不少企業“喊渴”的現實,需要銀行主動挖掘企業需求,加大對首貸户的信貸投放力度,而不是對優質小微企業過度授信“壘小户”。
對症治療二:提高信用貸。缺乏抵押物,一直是小微企業融資路上的“絆腳石”。當前,部分銀行出於防風險的考慮,更加註重抵押擔保,讓不少小微企業融資難度增加。提高信用貸款佔比,是不少小微企業的呼聲。
對症治療三:存量貸款“應延盡延”。鑑於受疫情衝擊,市場主體恢復生產比原來預計要久的現實,評價辦法充分體現“應延盡延”的原則,對於續貸的考核給予充分重視。
首貸、信用貸、存量貸款,企業需要的,監管部門都想到了,設置專項指標,督促商業銀行“強弱項、補短板”。
而且,據瞭解,鑑於當前現實的情況,即將出台的正式辦法在這幾方面的考核權重還會有所提高。
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既要關注企業訴求,也要關注銀行難處。
對症治療四:近年來,監管部門一直推動銀行落實小微企業授信盡職免責,但出於審慎管理風險、特別是防範業務操作中道德風險的考量,不少銀行的盡職免責制度流於形式,不能真正落地。“壞賬必問責”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讓基層信貸人員對小微企業一直都有畏貸情緒。
針對這些情況,評價辦法對落實盡職免責提出更嚴格的要求,比如,未制定專門的小微企業授信盡職免責制度文件,經監管約談提示或檢查,在下一年度監管評價時仍未有效整改出台文件的,倒扣5分;內部未建立明確的授信盡職免責工作機制和申訴異議渠道的,倒扣3分。
有了監管的“加持”,相信基層信貸人員的後顧之憂可以大大緩解。
不只是“放貸”,這些更要重視!
評價辦法為商業銀行如何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供了“指南”,但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引導不是要求商業銀行運動式放貸的行政命令。
小微企業融資難,與自身的特點有關,與商業銀行的體制機制不足有關,也與外部配套環境的不完善有關。
在監管考核“指揮棒”的引導下,商業銀行如何根據自身實際,完善滿足小微企業需求的產品服務體系,提升對企業價值的判斷分析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模式,建立服務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才是根本之道。這一點,評價辦法在產品及服務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方面的考核要求中也有明確體現。
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如能做到,在監管考試中取得高分、滿分,自是水到渠成。
當然,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這一世界性難題,僅靠監管激勵與約束是難以實現的。小微金融業務風險補償問題,中小銀行資本金不足問題、涉企信用信息共享不充分問題等,需要各方面齊頭並進,共同推進。
記者:李延霞
製圖:張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