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賽西威的業績繁榮與隱憂

德賽西威的業績繁榮與隱憂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韭菜財經,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圖源:攝圖網。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新能源產業鏈就吹響了擴張號角。到了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板塊開始全面兑現業績,眾多產業鏈個股也迎來了歷史性的大行情。作為智能汽車座艙龍頭的德賽西威,自然也沒有錯過這波大行情,股價連漲4倍、市值更是一路飆升到了600多億。

今年上半年財報發佈後,德賽西威還被編入了“業績預增概念”。但亮眼的業績表現卻未能讓投資者買單,財報發佈後不久德賽西威即迎來了一個跌停。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德賽西威在自身業績尚可的情況下出現了跌停呢?

業績持續向好

作為一家主營業務為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智能網聯的電子服務商,隨着新能源車的火爆,德賽西威也在2020年下半年迎來了春天。根據公開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德賽西威的營收達到了68億元,同比增長了27.4%;實現歸母淨利潤5.2億元,同比增長77.4%。

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德賽西威在去年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實現營收20.4億元,同比大增78.3%;實現歸母淨利潤2.3億元,同比大增312%,環比2020Q4增長了15%。這樣亮眼的業績表現,與國內汽車智能化的迅速推進脱不開關係。

眾所周知汽車想要實現良好的智能化體驗,必須實現三個層面的智能:一是車載娛樂信息系統的智能,其集中體現為智能座艙;二是智能駕駛(當前主要為輔助駕駛);三是智能網聯,也就是通俗所説的“車聯網”。得益於國內智能汽車市場的全面爆發,汽車電子行業規模迅速擴大。

數據顯示,2021Q1德賽西威的存量客户實現了爆發式的高增長,一季度的一汽大眾銷量增長72%、吉利汽車銷量增長62%、長城汽車銷量增長125%、長安汽車銷量增長111%,其中吉利、長城都有新車型新項目的貢獻。另外,由於下游車企的需求暴漲,德賽西威的毛利和淨利潤也得到了改善。

數據顯示,2021Q1德賽西威的毛利率提升了4.69個百分點達到了25%,淨利率提升了6.36個百分點,達到了11.18%。無論是優質的增量賽道,還是亮眼的業績表現,都讓德賽西威受到各方資金熱捧,股價也順勢飆升。

隱憂紛至沓來

公開資料顯示,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德賽西威的股價上漲了4倍多,行業龍頭的雛形初步浮現。不過,過快的上漲透支了公司未來的上升價值,其股價也在漲到120元以後開始止步不前了。於是,在“低於預期”的新財報發佈後,已經“滯漲”的德賽西威跌停了。

首先,從財報來看德賽西威前期的高速增長,實際上存在很大的“水分”。具體來説,同比60%的高增速,是建立在2020上半年疫情影響行業增長普遍較低的基數之上的。比如,2020年上半年,德賽西威僅實現了2.29億元的淨利潤,而僅在今年一季度德賽西威就追平了這一數據。這樣的數據表現雖然依舊亮眼,但遠不及投資者預期。

其次,是二季度德賽西威的淨利潤出現了同環比下滑。按照業績預告的預計淨利潤中值3.7億,以及2021Q1的淨利潤2.28億元來計算,德賽西威二季度的淨利潤或許只有1.4億元,不僅較一季度環比下降了38.5%,而且還較上年同期的1.75億元,出現了同比下滑。兩相對比之下,德賽西威跌停也就不難理解了。

除了業績本身的隱憂之外,行業缺芯潮帶來的衝擊同樣不容忽視。今年以來受汽車行業“缺芯”的影響,下游的汽車廠商產銷量都普遍受到了影響,包括蔚來、小鵬、一汽大眾、奧迪等在內的新能源整車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衝擊。諸多知名大廠的汽車產銷量下滑,也讓作為供應商的德賽西威受到了波及。在行業性“減產”預期以及業績、股價等諸多因素影響之下,德賽西威終於沒能繼續曾經的高歌猛進。

賽道強敵環伺

對於德賽西威而言,來自減產以及業績“水分”帶來的挑戰還只是一方面,更大的挑戰是來自於眾多強勢對手的入局。

目前來看,它的對手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同賽道的其他對手。比如,專注於做智能駕駛、車聯網的經緯恆潤、由智能座艙切入到智能駕駛的華陽集團,以及同時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有佈局的均勝電子、華域汽車、中科創達等等;第二類是像華為這樣的第三方智能零部件供應商等;第三類是像百度、小米、滴滴等在人工智能領域積累有相當經驗,且有志於造車的互聯網巨頭。

目前來看,這三類競爭對手給其帶來的影響均不容忽視。拿華域汽車來説,其隸屬於上汽股份有限公司,其業務主要從上汽原有的汽車零部件業務衍生而來。依靠強大的母公司助力,華域汽車的客户除了上汽之外,還涵蓋了一汽大眾、長安福特、神龍汽車、華晨汽車等眾多知名車企。憑藉強大的技術基礎,其營收和淨利潤規模已經位居行業前列。

另一小巨頭均勝電子,在營收規模上僅次於華域汽車,其目前擁有的技術基本覆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車聯網等諸多板塊。近年來其更是對外提出了“要做智能汽車時代的聯發科”的口號,並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使其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

與同賽道的其他對手相比,科技巨頭以及互聯網巨頭的入局顯然更值得德賽西威“警惕”。拿華為來説,華為將自身定位為“智能汽車的零部件供應商”,其目前的業務也基本覆蓋了德賽西威所有相關的業務領域;同時,互聯網巨頭百度、滴滴、小米均在智能駕駛等領域有相關佈局,其實力同樣不可小覷。

目前來看巨頭入局,更大的衝擊來自於其帶來的生態壓力。比如,華為的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可以共同服務於其物聯網戰略,小米、滴滴、百度等公司在生態構建方面也絲毫不遜色於前者。以此來看,看似風頭無二的德賽西威,其處境着實不容樂觀。

新挑戰與新機遇

那麼,在擁擠的汽車電子賽道,德賽西威有沒有殺出重圍的機會呢?從當下智能汽車的市場格局來看,還是有的。

首先,作為一個快速增長的增量市場,智能汽車市場前景廣闊。對於所有汽車電子的玩家來説,當下更主要的任務,還是陪伴頭部的智能汽車廠商一起成長,共同把智能汽車市場給培育起來。

另外,由於智能駕駛技術具有極端複雜性,當下各路廠商之間強化合作的意願遠大於競爭。比如,華域汽車就與均勝電子成立了合資企業延鋒百利,共同就汽車安全系統研發展開合作;德賽西威與小鵬汽車、英偉達之間就智能駕駛開展合作等都説明了大家強化合作的意願。

其次,從德賽西威自身來看,其佈局汽車電子賽道已久,沉澱了相當深厚的行業經驗,在智能座艙、智能網聯等細分市場,也已經建立了相當的行業競爭力。另外,脱胎於德系汽車產業鏈的德賽西威,對整車廠的需求以及上游芯片製造等環節都非常清楚,過去外資的背景也有利於其開拓包括德系在內的國外汽車市場。

從競爭的角度來説,華為、百度、小米等外部巨頭的入局,必然會對包括德賽西威等在內的汽車電子廠商造成一定衝擊。但站在行業層面來看,國內汽車電子行業當前正處於行業爆發的前夜,其接下來面臨的機遇遠大於挑戰。對於德賽西威來説,如何在迎接挑戰的同時,抓住機遇才是其接下來應該考慮的。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11 字。

轉載請註明: 德賽西威的業績繁榮與隱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