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應對時代挑戰 推進科技合作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財經

中關村是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中關村論壇經過14年發展,已經成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與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台。今年的中關村論壇,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2021中關村論壇以“智慧·健康·碳中和”為主題,於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論壇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關注共抗疫情的全球挑戰,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關切,邀請全球頂尖科學家、領軍企業家、新鋭創業者、政府官員,線下線上,縱論創新,推進交流合作。論壇期間設置會議、展覽、發佈、大賽、交易、配套活動等六大板塊,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為技術變革插上翱翔之翼

回顧5天的論壇,不論是嘉賓的發言交流,還是展示的各項創新成果,乃至會議服務的各種細節,“智慧”貫穿始終。誠如一位嘉賓所言:智能時代,智慧為技術變革插上翱翔之翼!

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區塊鏈技術、量子科技……論壇上,國內外政要、頂尖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就前沿技術碰撞思想火花,暢想智慧未來。“量子信息技術的魅力,就是在實際應用中,它的性能可以超越現有技術的物理極限。”在量子科技發展與未來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從制訂長期規劃、提升自主研發、強化應用研究、加強人才培養四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引起了與會嘉賓的廣泛共鳴。

“未來能源發展需要更多的智能技術,我們可以運用最先進的能效技術,比如智能電網等,來提高能源發展的效率。”在“智能+能源”論壇上,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表示。

“過去10年間,超寬帶、5G以及雲、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發展非常快,這些技術正在走向與各行業場景深度融合的階段。”來自中關村的企業家認為,這些技術將在社會數字化智能化的進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我們希望用智能終端來彌補數字鴻溝,讓更多的人與世界相連,進入智能生活。”小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説,以智能製造為核心,攻克關鍵共性技術,在此基礎上促進中關村整合牽引數字資源,進一步激發產業協同優勢。

智慧生活正變得觸手可及。長安鏈算力一體機,將區塊鏈技術帶到人們眼前;塑料薄膜般的柔性金屬基透明電極,讓摺疊顯示更為輕鬆;行李箱大小的“城市大腦”,讓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在離論壇主會場不遠的展館中,500餘家企業帶來的各種“黑科技”,讓不少觀眾讚歎。

“基於DNA摺紙技術,我們構建了能夠在動物活體內穩定工作的納米機器人,可實現藥物的精確定點輸運。”北京君全智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新技術,讓人眼前一亮。公司總經理史權威説,“更加智慧和先進的醫療手段,將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論壇首次為媒體記者和工作人員提供了數字胸牌,只需在指定地點輕輕觸碰,會議的最新議程就能瞬間顯示。”北京中關村國際會展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裘裏晶介紹,智能安檢測温、智能機器人消毒、智能垃圾分類……此次論壇的會議服務應用了30餘項新科技產品。

描繪未來健康生活圖景

走進中關村論壇展覽(科博會)醫藥健康展區,處處可見高科技產品,有防疫數字新產品,也有精細化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千分之一髮絲大小的納米機器人,帶來治療腫瘤細胞新思路;還有針對肺病、腦卒中等疾病的智能醫療解決方案,為觀眾描繪了一幅充滿科技感的健康生活圖景。

據介紹,本次中關村論壇專門設置了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智慧醫療創新論壇、傳染病防治生物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論壇等系列論壇。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從診斷、治療、預防3個領域,針對可診、可治、可防目標,全方位進行技術攻關。在第二屆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來自業內抗疫一線的頂尖科學家,就抗疫中備受關注的溯源和疫苗研發、生產、技術路線、效用等問題,展開了交流和探討。

“截至目前,我國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出口援助超過5億劑新冠疫苗,無論是研發技術路線、疫苗品種數量、品種類型豐富程度,還是研發進度,中國的疫苗研發均處於全球第一方陣,為國際社會疫情防控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在論壇上表示。

醫療資源有限,健康需求無限。“要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重塑新型健康衞生醫療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牀醫學院院長董家鴻説,“智慧醫療是解決醫療供需矛盾、提高成本效益的一大路徑。”

“未來,可以想象智慧醫院是一張網、一張圖,或者全生命週期,這是大健康產業為我們帶來的機遇。”天壇醫院副院長王伊龍展示了激動人心的未來場景。

如何構建智慧醫療?京東健康首席執行官金恩林認為,要想把智慧醫療變成現實,就要以患者為中心,在智慧醫療建設中讓患者體驗更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論壇上,北京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攜園區擁有前沿技術的科興中維、民海生物、華科精準、雅果科技等48家企業集體亮相,展示成果。

“中關村論壇把健康領域加進來是一種創新,希望能夠堅持下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表示。

以顛覆性技術探索綠色發展

圍繞我國提出的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達峯、碳中和成為論壇上的焦點話題。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説:“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華為集團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在論壇上表示,要為能源變革插上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翅膀。他介紹,“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是各行各業未來發展的指引,華為希望通過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的持續創新,幫助其他行業節能減排、低碳化發展。”

以關鍵技術謀突破。北京燕山石化董事長李剛表示:“企業以服務冬奧會為抓手,加快推進氫能佈局,實現制氫、運氫、儲氫、加氫、用氫的產業鏈突破和延伸。”昌平區建設未來科學城,發佈了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將突破關鍵技術,全力建設全球領先的氫能技術創新高地。

顛覆性技術的交流和展示,也讓人窺見全新的未來。

拜耳集團董事長沃納·保曼説:“我們正在研究一種新型生物技術,來替代人工肥料,幫助農業領域實現碳減排。”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表示,中科院的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人工合成澱粉的工作,為工業製造糧食打開了一扇窗户,為糧食安全和碳達峯、碳中和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碳達峯碳中和科技論壇上,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介紹,未來人類將實現沒有核廢料的“核聚變發電”,這將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

圍繞太陽能、風能、核能、氫能,探討以技術進步降低清潔能源使用成本;圍繞碳定價、碳税,研究用價格槓桿增加化石能源成本;圍繞文化、價值觀、生活習慣、綠色標準,商議通過社會治理,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認為,碳達峯、碳中和將推動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進行一場系統、廣泛、深入的變革,需要源源不斷的科學創新,也需要國際科技界的攜手合作。(記者 朱競若 賀勇 王昊男)

圖片説明:

圖①:9月25日,中關村論壇展覽(科博會)現場展出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圖②:9月25日,觀眾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與機器人握手。

郭俊鋒攝(影像中國)

圖③:9月25日,小觀眾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展出的一款芯片吸引。

郭俊鋒攝(影像中國)

圖④:2021中關村論壇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舉行。

陳曉根攝(影像中國)

版式設計:張丹峯

《 人民日報 》(2021年09月30日 第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