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夏子軒
今年下半年以來,各地相繼發佈新版惠民保,產品“加量不加價”,保險公司將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更長久地惠及消費者也成為新課題。
11月17日,2022年度廣東韶關“市民保”正式開啓投保,與往年相比,新版特定高額藥品由24種擴至36種;對連續參保羣體,報銷比例由80%升至85%;對既往症患者限制減少。
廣州“穗歲康”,北京“京惠保”,杭州“西湖益聯保”等也在原有基礎上升級,對主要責任、保費定價、增值服務等方面進行調整,開啓升級投保工作。
11月19日,蝸牛保險CEO尚萌萌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惠民保升級對保險公司具有積極影響。新版惠民保條件好,有利於增加投保人數,提升保險公司承保規模。目前來看,各地惠民保優化程度比較保守,保障範圍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保險公司依然有機會盈利。
在業界看來,2021年,多地惠民保進入續保階段,包括成都、廣州、廈門等城市已積累一定數據和運營經驗。總體來看,大多數城市惠民保會在舊版基礎上升級產品繼續發展,在定價和服務上會更科學,更好地讓利於民。
11月5日,中再壽險發佈《2020-2021年度健康險產品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此前百萬醫療險就已面臨保障範圍飽和的問題,2020年以來,惠民保在全國範圍大力推廣,打破百萬醫療“高保額+高免賠額”的傳統概念,在保費、帶病體可及性等方面對百萬醫療形成巨大競爭。
惠民保保障競相升級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上旬,全國共24個省,213個地市推出惠民保,參保人數突破7千萬,保費超過70億元。
以廣州為例,11月1日,“穗歲康2022”升級迴歸。對比發現,“穗歲康”對免賠額、增值服務等方面進行一定調整,其中待遇I、待遇II、待遇Ⅲ-1的免賠額,從1.8萬元降至1.6萬元,待遇Ⅲ-2的免賠額從5萬元降至4.5萬元。服務支持方面,共保體公司在廣州市11個行政區共設立170餘個服務網點,1100多家定點醫療機構支持“一站式結算”。
“穗歲康”還新增兩項特殊羣體優待政策。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的費用在醫保報銷後的個人負擔部分予以100%報銷,不設免賠額,不設年度最高支付限額;見義勇為人員遭受人身傷害,在救治期間的醫療費、護理費等合規醫療費用,個人負擔部分予以100%報銷,不設免賠額,年度最高支付限額10萬元。
鄧佑滿表示,免賠額降低,一方面讓更多參保羣眾可以享受報銷,預計新增待遇享受人員約2萬人;另一方面讓原已享受相應待遇的參保羣眾報銷得更多,進一步減輕參保羣眾的就醫費用負擔,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和可及性,讓更多老百姓實實在在受惠。
除“穗歲康”外,北京的“北京京惠保”也開啓新一輪投保工作,保障多方位升級。
10月25日,2021年“北京京惠保”正式上線。北京人壽產品精算部副總經理王雙表示,2021年“北京京惠保”在原有承保方案基礎上升級,通過更優保障方案,持續為北京市民提供多樣可選的惠民保險保障及健康管理服務。在過去的一年運營期間中,“北京京惠保”單次賠付最高金額32.37萬,平均理賠時效0.18天。
與舊版相比,2021年“北京京惠保”價格維持不變,年保費79元,但保障範圍更廣、特藥目錄更多、健康服務更全。具體來看,2021年“北京京惠保”新增醫保外住院醫療費用保障100萬元的保障項目,特藥目錄由17種增加至包含CAR-T在內的60種,健康管理服務項目由18種擴充至24種。
據瞭解,多地惠民保產品升級是因為惠民保還處於啓動階段,未經歷完整保險週期。6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提出部分地區的惠民保保障方案存在數據基礎不足、缺乏風險測算,未結合當地經濟發展、醫療費用水平、基本醫保政策、投保規模等基本要素,也未充分利用既往醫保數據進行精算定價。
10月21日,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對外表示,惠民保業務賠付率受項目賠付條件設置、當地基本醫保政策和參保率影響較大,目前賠付風險暴露尚不充分,不排除部分地區將來可能還出現虧損,這是一個探索過程。
惠民保衝擊百萬醫療險?
各地不斷升級惠民保,可持續發展也成為熱議話題。
業內人士認為,惠民保升級説明過去惠民保保費結餘比較充裕,“加量不加價”對消費者吸引力會增加,會吸引更多羣體購買惠民保,促進惠民保可持續性。
11月19日,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過去一年惠民保經營狀況良好,所以保險公司願意擴大保障責任做到“加量不加價”。惠民保產品升級,保障範圍擴大,保費不變,這對消費者來説是件好事,可以花同樣價錢享受更多保障。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惠民保產品升級或與賠付比例不足有關。以杭州“西湖益聯保”為例,2021年,“西湖益聯保”參保人數470.24萬人,總保費收入7.05億元,但今年上半年僅賠付不到2億元。運營方不得不優化理賠方案,截至今年9月底,賠付金額才增加至3.78億元。
“如果惠民保保費賠不出去,可能説明保險責任設置和定價不太合理。其實各地惠民保繳費水平雖有差異,但都不算高。產品只‘普’不‘惠’,不僅損害產品的社會形象,也會給參與的相關部門帶來壓力。”11月19日,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惠民保產品升級對消費者而言固然是好事,卻使得百萬醫療險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尚萌萌認為,若惠民保繼續迭代升級,進一步降低免賠額,擴大用藥範圍,就會和百萬醫療險越來越相似,最終很有可能會變成同一種產品。
《報告》提出,百萬醫療險應對惠民保有兩個策略方向:一是向高端化升級,更重視自費項目和社保覆蓋較少的特需/私立機構,定位比惠民保(以社保內責任為主)更高檔次,歸結為“向上拓展”;二是補充“高頻低損”的責任設計,與具有“百萬保額、低頻高損”定位的惠民保形成差異化競爭,為“向下補充”。
《報告》指出,此前百萬醫療險就已面臨保障範圍飽和的問題,2020年以來,惠民保在全國範圍大力推廣,打破百萬醫療“高保額+高免賠額”的傳統概念,在保費、帶病體可及性等方面對百萬醫療形成巨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