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12日發表一篇題為《中國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目標取決於農村教育與科技創新》的報道,報道探討了農村教育、科技創新與中國生產率增長瓶頸的關係。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打破傳統,沒有為未來五年的經濟和勞動生產率增長設定量化指標,但制定了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目標。分析人士説,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取決於農村教育和科技創新的重大進步。
在中國兩會召開之前,北京就已經意識到,由投資推動的舊的發展模式開始乏力,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過去五年中,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每個從業人員的平均GDP——增速保持高位,與GDP的增長一致,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高投資。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比增長2.5%,高於2.3%的GDP增速。
然而,中國的生產率仍然面臨挑戰。這種挑戰來自一個更寬泛的衡量標準——一個經濟體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本和勞動力,即全要素生產率。
美國標普全球評級公司經濟學家肖恩·羅奇説:“勞動力將繼續加速收縮,而去槓桿化意味着投資和資本積累放緩,這導致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大幅下降。”
雖然中國勞動人口數量不斷減少可能導致生產率下降,但也未必,因為技術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一部分勞動力可以提高生產率。
到2025年,北京計劃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7年提高到11.3年。經濟學家認為,提高高中畢業人口比例——尤其是在中國農村地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為提升生產率,中國需將商業服務等領域進一步向私營企業開放,並加快化解鋼鐵和煤炭等行業的過剩產能。
最新的五年規劃明確體現,中國領導層將自主創新和技術自力更生視為應對技術干擾、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挑戰的出路,並承諾對研發投入更多資金。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