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歆
資本市場“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樞紐力,近期又添了新註腳。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筆者注意到,這份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為關鍵詞的文件,至少“點名”部署了證監會、央行、發改委等15個部門和各省級人民政府在共計17個方面進行協同,粗略統計,至少涉及40餘個省部級行政單位,如此陣容可謂“超級協同”。筆者以為,背後原因至少有三個:
首先,上市公司是實體經濟的重要“肌體”,其質量不僅關係到資本市場生態體系的健康穩定運行,還關係到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資本市場作為最重要的投融資平台,將市場主體和資金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超4000家,總市值超過70萬億元,基本覆蓋了各行業重點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較強核心競爭力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同時,在投資端,A股市場連接着逾1.7億投資者,投資者個人財富獲得感的實現、投資風險防控都需要高質量上市公司。
由此再深入推演可以發現,上市公司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六穩”“六保”工作的落實。其中,“六穩”中的穩金融、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與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直接相關;“六保”中的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也是如此。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並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任務,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備配置”。
其次,藉助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上市公司能夠成為經濟發展動能的“信號放大器”。
資本市場之所以被賦予“樞紐”定位,是因為其在資源配置中有着引導、撬動作用,可以吸引資金、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廣泛參與。落實“六穩”“六保”要求,能夠強化逆週期調節,甚至是預先佈局提前應對。
以上市公司寧德時代為例,上市之前該公司淨資產不足265億元(2017年年底),但是兩年多的時間後,已經可以拿出最高約191億元投資產業鏈上下游的境內外上市公司。該公司變化的一部分原因,可以在資本市場來找尋。在2018年年報中,公司表示,在創業板掛牌上市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公信力,豐富了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完善了員工長效激勵機制,首發募集資金的到位也為公司進一步提升研發、生產能力提供支持。此外,2020年,寧德時代為上馬新產能已經在籌劃非公開發行。
事實上,在資本市場,與寧德時代一樣快速成長的優秀企業還有很多。因為,資本市場為其破除了發展資金不足的桎梏,提供了大手筆科研投入的可能,上市公司也就擁有了“超常成長”的可能,從而持續放大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第三,上市公司進一步提質觸發的“超級協同”,除了表明該項工作的重要性,也説明上市公司質量仍有明顯提升空間、存在需要以合力才能解決的痛點。
筆者注意到,國務院對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工作部署在持續升維。2005年,《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的通知》已經成文,彼時的部署主要由證監會來落實。本次《意見》則是根據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的發展賦予時代使命,並強化了部門、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同作用。這就類似於將數學運算中的“連加”改換成“連乘”,其最終實現的政策效果自然有望躍升。而且,這種躍升是市場非常期待、甚至於急需達成的。
例如,《意見》指出,支持國有企業依託資本市場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資委10月12日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的約68%已進入(境內外)上市公司。但是,另有研究表明,地方國有資本證券化率仍然存在地域不均衡性,最低的僅為14%左右。由於地方政府才是地方國有資本的“最終控制人”,地方國有資本證券化率的提升顯然需要“縱(有關部門)橫(地方政府)”的合力拉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需要資本市場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同時,也需要中國經濟的每一個“發展因子”齊心協力。事實上,從4000餘家上市公司到1.2億户市場主體企業,從1.7億A股投資者到14億人口,在這場以上市公司進一步“提質”為契機、以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奮戰中,並沒有局外人!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