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143億的曠視,將面臨IPO前的背水一戰

5月28日,曠視科技披露了科創板首輪共計560頁的詢問答覆。在該回復中,曠視科技明確表示其2019年的港股上市計劃已經終止,並且公司已無港股上市計劃。

而比起上市,其累計虧損142.5億的天價大窟窿,已經成為人們為曠視擔憂的問題。

從曾經意氣風發的AI四小龍,到如今負債累累、急需下一輪融資的吸金機器。我們不禁要問曠視這143億,到底花到哪去了。

超140億虧損,到底虧在哪?

大家都知道AI企業燒錢,但像曠視這樣擁有超百億的虧損仍然是讓人震驚的。不過對於資本來説,虧100億還是200億其實本質上區別並不大。

他們感興趣的只是你把錢花在了哪兒?以及未來是否可能在商業變現的層面上實現質變。

那咱們就先説説曠視的這些錢,到底花在了哪?

從招股書披露的資料顯示,曠視科技首先在研發佔比上逐年走高,從2017年的2億餘元增長至2018年的6億餘元,2019年度進一步增長至10億餘元,增速超500%。2020年1月至9月,其研發投入已超過7億元,而曠視近三年研發在營業收入佔比分別為67%、71%及104%。

虧損143億的曠視,將面臨IPO前的背水一戰

從2020年前三季度來看,曠視基本把所有的營業收入都投入到了研發當中,甚至還不夠。

誠然,高額的研發費用是AI企業的基本特徵,如果都把錢花在了研發費用上,那麼投資者們也很願意為未來買單,可問題就是其虧損的根源並不僅限於研發費用。

據調查,其虧損的大頭,則在於龐大的銷售費用以及公允價值變動。

在銷售費用方面,2017-2019年,銷售費用在營收中分別佔比24%、24%、27%,2020年1-9月,銷售費用更是佔到了營收的41.5%(約為4.15億元)。另外,曠視在招股書中披露,報告期內其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 50.96%、62.23%、42.55%及 44.24%,毛利率波動較大。

這點是由於曠視主營業務決定的。招股書披露,曠視的主營業務分別為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及供應鏈物聯網三大板塊。具體來説瞄準的賽道正是安防賽道和智慧物流賽道。

作為行業內的一份子,渠道鋪設對於一家企業來説的重要性已經不必贅述,但動輒上億元的銷售費用還是讓人倍感費解。要知道,如果這個費用比例同等置換到海康威視身上,那麼其一年的渠道鋪設費用將接近300億,這顯然是一個十分畸形的費用結構。

甚至,這個費用比例已經十分接近其商品的毛利率。通俗點來講,現在曠視甚至是在一個賠本賺吆喝的階段,而這樣狂野的渠道鋪設到何時才是個頭?恐怕也只有曠視自己知道。

虧損143億的曠視,將面臨IPO前的背水一戰

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總和,甚至超過研發費用和營收,這樣的資金比例無疑是不健康的

至於由於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虧損,這是一個財務準則帶來的報表損益,並非是現金科目的調整,也並非是真實的業務情況。

簡而言之,這類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虧損,一般來説是由於前期大量融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這些影響只存在於紙面數據不會造成實際上的業績損失。(就曠視目前的業績水平來看,想要還清大額的融資,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去)

這點其實是很多互聯網企業及AI企業的共通點,這些大額的虧損在小米、美團、美圖遞交招股書時也出現過。比如小米的招股書上就顯示其累計虧損1290億元,平均每年就要虧損439億元。

而且曠視背後的股東比如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聯想、創新工場等哪個也不是差錢的主,因此這方面的損益暫且可以按下不表。如果曠視今年內能夠順利上市,很有可能將是反敗為勝的一年。

而至於其反敗為勝的底氣,則還要聚焦於其商業化落地的前景。諸如小米、美團等前輩可是切切實實給投資者們畫好了一幅美好的藍圖,也確實做出了不少值得稱讚的產品。所以曠視想要贏得科創板乃至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則恰恰要在商業化落地方面拿出成績。

從這方面來看,曠視目前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多方圍剿,為何落地永遠是AI企業最大的殤

即便是其創世人印奇,也不得不承認目前的AI企業在商業化落地上確有難處。

在去年一家媒體對印奇的官方採訪中,印奇表示由於疫情的衝擊,AI企業的線下部署被封閉,這對於短期內AI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不過長遠來看,疫情提高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的依賴,大量人工智能設備正在迅速部署於千家萬户,這也是AI企業在未來優勢的地方。

不過對於現在的曠視來説,如何確認好商業化落地的方向,把招股書寫的“漂亮點”才是當下最主要的任務。上文提到,目前曠視主要兩個商業化落地的場景在於安防和智慧物流。不過智慧物流是2020年剛成立的部門,且目前只佔曠視營收的7.5%,因此不再花費時間討論。

而在曠視主要的營收場景,即安防場景中曠視又做的怎麼樣呢?

直接説結論,那就是同樣步履蹣跚,但也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從戰略上來看,目前曠視科技在安防行業採取“1+3”的發展戰略,所謂“1+3”戰略,就是曠視科技通過“Brain++”AI生產力平台提供算法規模化供給,實現AI技術創新在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以及供應鏈物聯網場景中的商業化落地。在印奇看來,無論是AI測温還是AI倉儲都只是曠視科技“1+3”戰略中的細分化場景。

也就是説,曠視科技幾乎所有的AI應用商業化落地,都離不開Brain++這個核心算法平台。據瞭解,Brain++主打的是自主算法的研發和訓練,接入的客户越多,其在商業化應用的道路上就越有價值。

虧損143億的曠視,將面臨IPO前的背水一戰

其核心架構“天元”的意義就是正中心,指代各企業能夠依靠天元系統衍生出更多算法

這種生態類型的玩法近年來在行業內還有一家比較相似的企業,那就是華為。

不過不同的是,華為依靠其多領域賽道的發力,已經積累了眾多的忠實擁躉,而曠視作為新鋭的AI企業,顯然沒有華為那樣的底藴。這也就能解釋為何在安防行業曠視要花費如此天價的銷售費用。畢竟前期的客户挖掘,少不了頻繁溝通。

從產品端來看,目前曠視科技在安防賽道上的主要產品有人臉識別系列、AI測温系列、智能攝像機後端算法等。其中人臉識別賽道作為其主要的發力點,目前在行業內的競爭對手眾多,包括虹軟、科大訊飛、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一眾企業均是其競爭對手,甚至小眾點的美圖等美顏軟件也加入到了人臉識別的競爭當中,可謂高手雲集。

所以曠視目前的尷尬點也很容易明白,核心業務對手眾多、自家平台生態還有待建設、新開發渠道也處於起步階段,可以説是處於一種上不去下不來的狀態,往上有華為機器視覺、海康威視等頭部廠商的巨大市場佔有量、往下一是其算法價格下不來,二是其鉅額的銷售費用都成為了曠視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知情人披露,今年年底曠視將正式登陸科創板,但是在其登陸科創板之前,其業績能否給投資者信心,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曠視科技未來的資金水平。

況且曠視自己也預測,未來3年內將產生20億元的現金缺口,可見此次IPO對於曠視自己來説也稱得上是背水一戰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5 字。

轉載請註明: 虧損143億的曠視,將面臨IPO前的背水一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