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惠如 編輯|羅麗娟
“希望明年還能夠繼續發財報。”在一年前的2019年年度報告發佈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略帶幽默地説。
徐直軍的願望沒有落空。2021年3月31日,華為在深圳總部發布2020年的全年業績情況,從披露的數據來看,華為去年業績增長速度放緩,但基本實現了經營預期。
報告顯示,華為2020年銷售收入89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淨利潤6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經營活動現金流為352億元,下降61.5%。
分業務來看,華為消費者業務去年收入4829.16億元,同比增長3.3%,貢獻了營收的一半以上;運營商業務則貢獻了三分之一的收入,同比增長0.2%至3026.21億元;企業業務同比大增23%至1003.39億元,貢獻了11.3%的收入。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對華為去年的表現表示滿意,“總體來講,業績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的整體經營是相對比較穩健的。”
現金流表現是一個公司運營質量的重要標誌之一。
長期來看,華為最近幾年經營活動現金流一直處於流入,在2017年達到峯值963億元,其後表現相對穩健。
去年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出現下滑。
對此,胡厚崑解釋稱,去年華為加大了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此外儲備物料也消耗了更多的現金。“我們去年的研發投入在收入中的佔比屬於歷年中的較高水平。”
從財務數據來看,2020年,華為研發支出為1419億元人民幣,收入佔比15.9%。相比2019年有小幅提升。
發佈會上,胡厚崑多次強調華為始終重視研發投入,加強面向未來的研發。“我們會持續加大面向未來的投入,保持未來強健的發展能力。”
去年,疫情反覆、地緣政治雙重壓力給華為帶來不確定性,華為仍在漫長的補胎自救路上前行。
在去年的年報發佈會上,徐直軍稱,2020年是華為“最艱難的一年”,公司的目標是“活下去”。
如今,華為扛過了“最艱難的2020”並活了下來。
時隔三年再次主持年度報告會,胡厚崑不禁感慨:“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依然是機會與挑戰並存的一年。”
接下來的路,華為要怎麼走?
IoT:新的增長點
華為目前有四大業務板塊,分別是消費者、運營商、企業業務、Cloud&AI,Cloud&AI是今年新成立的業務板塊。
長久以來,第一大業務板塊消費者業務佔據華為營收過半,主要產品是手機。
從財報數據來看,與運營商、企業業務相比,消費者業務在營收收入中仍是大頭,佔比54.2%。但因為芯片供應遭打壓等問題,手機營收數字是下滑的。
“過去華為手機業務銷售一直是高歌猛進,但去年由於供應的問題,我們的手機業務受到了影響,收入下滑。”胡厚崑承認,相關國際事件確實對華為手機業務產生了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在去年,曾信心十足進入“中國前二、全球前四”的榮耀因芯片斷供問題被剝離出華為。
在芯片短缺和榮耀出售後,華為消費者業務遭受嚴重打擊,走到了分岔路口。
1月28日,IDC公佈的2020年Q4全球手機出貨量數據顯示,華為已經掉到了第五位,在蘋果、三星、小米、OPPO之後,僅出貨3200萬部。
但在胡厚崑看來,這並不能完全代表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不是消費者業務的全部。”
儘管手機業務表現不及預期,但胡厚崑透露,今年計劃推出的幾款旗艦機型依然會按照計劃推出。
在手機芯片供應困難、出貨量有限的困境下,華為在消費者業務中也找到了其他的生存路徑。IoT業務成為華為“自救”的選擇。
2019年,華為發佈“1+8+N”全場景戰略,希望通過該戰略,構建起牢固的終端消費者生態系統。其中,“1”代表手機,“8”代表大屏、筆記本、手錶等產品,“N”代表生態夥伴產品。
簡單説,“8+N”是華為的泛IoT業務,包括各類2B和2C的智能互聯業務,以及去年11月併入消費業務BG的智能汽車業務。
去年,在手機業務萎縮的同時,“8+N”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
據胡厚崑介紹,華為“8+N”業務去年增長了65%,抵消了手機下滑帶來的影響。
“1+8+N”產品戰略下,華為會逐步擺脱對“1”的依賴,使“8+N”成為華為接下來爭取C端用户的關鍵。
華為強大的研發能力也正在為其IoT業務助力:作為IoT產品的系統架構,華為鴻蒙OS系統已吸引到超過20家硬件廠商、280家應用廠商共同參與生態建設。
胡厚崑表示,下一步,華為計劃在手機上推出鴻蒙操作系統。
在談及未來消費者業務的整體戰略時,胡厚崑表示,華為未來的消費者業務一定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繼續圍繞以智慧辦公、運動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娛樂為主的五大生活場景,打造以用户為中心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雲計算:增長最快的業務
在消費者業務發展受挫之際,華為的步子走得更加緊湊。
任正非在《星光不問趕路人》一文中説道:“我們是一個科技集團,更是一個商業集團,成功的標誌還是在盈利的能力,沒有糧食,心會發慌。”
雲業務也成為華為尋找的新增量業務。去年,華為首次將計算戰略寫進年報,表示將樹立“連接與計算”雙戰略。
在2020年財報裏,華為沒有披露雲業務的具體營收。但胡厚崑表示,在2020年,華為雲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68%,成為增速最快的業務。去年,華為雲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中已排名第二。
胡厚崑將華為雲增長的客觀原因總結為:疫情加速了企業數字化進程,企業上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預計將加速企業上雲提前1至3年,到2025年全球97%的大企業會部署人工智能。”
華為年報顯示,華為雲已上線220多個雲服務、210多個解決方案,在全球累計獲得80多個權威安全認證,發展19000+合作伙伴,匯聚160萬開發者,雲市場上架應用4000+個。
任正非曾將華為雲定位為可供生態夥伴種“莊稼”的“黑土地”。並表示,未來是雲時代,華為也要轉向雲戰略。
在任正非的構想裏,端管雲要協同,力出一孔,再通過2-3年實踐,將來在GTS服務上,華為將打造全球體驗最佳、最安全可靠的端管雲生態。
過去三年,華為雲經歷了多次業務調整。每次調整之後,這一業務部門的地位就會上升一步。
最近的一次調整出現在今年1月27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華為常務董事餘承東兼任華為雲與計算BG總裁。
對於餘承東的新任命,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季新蘇認為是“有跡可循”,“此前,華為手機業務是後發競爭,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餘承東臨危受命,使其成全球知名品牌。類似的,華為雲業務本身也是後發競爭,有很大的壓力。手機業務是被驗證且成功了的方式,華為可能也希望這種方式在雲業務上再現。”
據媒體報道,兼任雲與計算BG總裁後,餘承東在華為內部一個全球金融業務動員會上露面,號召金融團隊接下來要抓住海內外金融客户上雲的趨勢,並稱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不過,華為由“硬”變“軟”也並非易事。
任正非也預想到了華為雲的困難,他曾在講話中説道:“我們是一個傳統的硬件先進的公司,世界上轉型為軟件先進公司的例子還沒有,我們的困難是可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