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5月6日電 (記者李彤)“對碳中和大數據的研究,是時代的產物、是數字經濟的成果。”在近日由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發起的碳中和大數據研究院成立活動上,參會嘉賓表示,通過彙集更多的減排技術及碳排放計算工具,有助於連接更廣泛的碳排放數據,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推進碳排放交易平台發展。
在活動上,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江必新表示,近年來我國不斷構建系統的低碳發展制度體系,以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公眾樹立低碳理念、塑造低碳文化、建設低碳社會。
江必新説:“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立法,但有一定的碳中和法治實踐基礎。在國家層面,有三部與之密切相關的法律,即《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了‘大氣污染物和温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森林法》將‘調節氣候’作為立法目的之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支持‘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此外,在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出台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為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提供了遵循。”
制定相關法律為實現目標提供基本法律保障是很有必要的。江必新認為,開展碳達峯碳中和立法,可以強化目標的剛性約束和相關制度的法制化,以法律的強制力保障我國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立法還可明確温室氣體排放權的法律屬性及確權機制,保障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有序推進。
除了頂層設計外,利用好新技術對實現碳達峯碳中和也很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表示,在大數據方面,“大”不僅是彙總單一方向數據的“大體量”,還要彙集多角度、各行業的數據,“大範圍”地尋找、利用和減碳有關的數據。
“在技術資源優化配置上,現在各行各業有關低碳的技術多是零散的,當某個工廠想做減碳優化的時候,缺少量身定製的、整體的減排優化方案和技術,多是針對某個環節進行優化。我們需要平台思維,讓有減排需求的企業能快速、直觀地找到最優的技術。”武強説。
圍繞發揮協會的作用,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理事長黃建忠表示,協會將從政策宣貫、標準建設、資源協助等方面,共同探索全行業節能降耗之路。“我們願意用數據落實碳標籤的推廣,用數據落實碳技術成果的轉化,用數據落實節能降耗的政策,用數據助力碳中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