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供應鏈優勢的消費品牌沒戲

沒有供應鏈優勢的消費品牌沒戲
前不久我在一次分享中説到過一個話題:目前的消費品牌大繁榮其實是過去幾十年供應鏈成績的集體彙報演出。再説的直白點吧:我們看着眼花繚亂的那些“好東西”,都是因為背後有強大的共享供應鏈在撐腰。

【消費】是一個特別容易讓人產生行業誤解的創業和投資門類,因為太過於“熱鬧”和“性感”,所以總是會被看的太過於“膚淺”。我舉幾個現象例子:

身邊只要有人“創業”,十有八成會從事各種“消費品”,因為:“懂”。剛剛當了媽媽,馬上就“懂”了母嬰產品;因為愛吃,就很“懂”食品;因為時尚,就可以做“服飾”… 例子比比皆是。解釋一下,我並不是質疑初心的力量,而是在説“消費品”顯得門檻很低這件事。

有多少消費品牌,我們僅僅是因為它最近“很火”,料定它一定做的“很好”?繼而投資人蜂擁而至,消費者拍手叫好。最後還沒來得及慢慢發展,就在資本和催促中被“捧殺”。

“帶貨”這種接地氣的詞組,像不像極了小時候集貿市場開着大喇叭“甩賣啦甩賣啦”的吆喝一樣容易理解和模仿?這樣親民的詞彙讓每個並沒做過生意的創業者產生了“這有何難”的一腔孤勇。

……

例子很多,不一一舉了。

越是看上去沒有門檻的事情,越嚇人。仔細一想,可能還不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能搞清楚箇中概念,光靠信息差本身就已經成為了門檻。

所以你看,一直以來,消費這樣的“低科技”融資靠的是熱鬧和“銷量”,而“高科技”靠的都是科普和對供應鏈的解釋,投資人能聽明白,就能拿到錢。

其實啊,這事真應該反過來。

我們看待消費,才應該用“科普”的心態。而對很多“高科技”,反倒要去看市場應用的反饋和“銷量”。

所以呢,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現象:真正做對事情的項目,反而容易被miss掉,而迎合投資人思考慣性的項目,就很會討巧。當然了,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大概率的投資都會失誤。

扯回來。

【消費品】的盛世,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眼睛都盯在了“賣”上,如何搞流量、打爆款、找帶貨、做暢銷已經成為了第一要務。似乎除了“賣”其他的沒有一點問題。甚至,作為消費品,連“利潤”和“復購”大家都不看,只看銷量。導致很多項目跌破成本價求“帶貨”,湊銷售額以便“融資”。太多項目甚至一些已經比較大的消費品項目都進入了這樣的死循環:

賺不到錢——創業賺錢——沒有投資支持就賺不到錢——為了拿到投資——做銷量——賠本做銷量

看,這就是圍着銷量轉圈的世界。

這其中有兩撥人是暗爽的。

一波是背後默默工作的代工廠和供應鏈們。一波是手握着流量可以打廣告帶貨的平台、機構和個人。

因為,大部分消費項目,都不具備自己搞定生產和供應鏈、自有銷售渠道的能力。

上游靠代工廠和共享供應鏈體系,下游靠寄生在平台降價換量。自己在中間搞搞集成,其實也賺不到什麼差價。畢竟消費品的信息差沒有那麼大,任何人循着商品標籤都能找到代工廠。

流量和銷售這部分也就算了,現在的確也沒有太靠譜的快速引流的方法,只能曲線救國到私域慢慢沉澱。

但是供應鏈這個部分,至今還被無視就太不應該了。

可以這麼説,沒有供應鏈優勢的消費品牌沒戲。兩個方面分析這件事:

互聯網流量和銷量用在消費上太脆弱了

必須趁機快速沉澱硬實力

如今在創業圈非常詭異的一件事是【互聯網邏輯和消費品邏輯混用】,雖然説當今一切都是“+互聯網”,那也不代表行業本身的主線邏輯要被幹擾。消費品本身是要參考消費的邏輯,產品、供應鏈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而互聯網的流量和銷量,用在紮紮實實的消費中去看,有點太脆皮了。

互聯網作為“爆款運營”和“銷售效率”的工具是沒問題的,但它僅僅是工具。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牌,把自己全部的競爭力傾斜到上面去就意義不大了。所以o2o大戰、直播帶貨之後,我們看到了一座座【流量廢墟】,免費的“上門洗車”、“賠錢賣貨”。

我們以為可以換來真實的用户,實則反映了一代互聯網創業者對實體消費領域的不瞭解和缺乏敬畏。

但我們的能力項裏只有互聯網,快速起銷量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沒有利潤的互聯網銷量幫你贏得的是什麼?

是時間。

是抓緊時間去補足上游產品和供應鏈短板的時間窗口。

因為只有補齊了這些能力,產品成本才能真正控制下來,對前端銷售的控制力才能大大增加。嗅到這一點的公司在快速起量之後都在補課這一部分。前半段是互聯網人,後半段是腳上粘泥的傳統產品人。

這裏舉個例子:“花點時間”就是這方面嗅覺敏鋭、悄悄行動的那批公司之一。成為了銷量最大的鮮花訂閲電商品牌之後,18年他們迅速把營銷費用轉移到自建供應鏈和線下花店上去。在“沒有聲音”的時間裏,悄悄埋頭在田間地頭做事情。

現在已經有10萬畝花田、全國18個城市大倉、8大有自動化鮮花加工流水線的生產工廠和兩百家線下花店穩穩拿在手,可以直接冷鏈作業服務全國300個城市的用户。據説2021年打算繼續開通500家連鎖花店,在一些下沉城市將會享受到跟一線城市一樣的高質量平價鮮花。

能做到這一步,背後沒有供應鏈的強大支撐是萬萬沒可能的。

沒有供應鏈優勢的消費品牌沒戲
當別人還在前端瘋狂降價求量的時候,有人已經在上游默默佈局。

佈局之後再回來,威力加倍。

一個小數據可以看到些端倪:我打聽了一下,剛剛過去的雙11,花點時間當天賣出的銷售額是5000萬,僅天貓一個平台的銷量就超過了去年整個雙11所有的。

如果説之前的銷量還是脆弱的,現在再看這個數據,就能掂出來一些底氣的味道了。

這件事,大多人看不到,也有一部分人,看到了但沒意識到價值,或者説意識到價值了但沒有下定決心去搞。

其實,在全球鮮花市場上,能成為大鱷的那些企業無一不是尋着這一路子走過來的。美國的1-800,澳洲的林奇,日本的日比谷,前後在“挖需求--做產品--上規模---供應鏈”這一通路上走過。

一味增長的消費生意,尤其是互聯網背景下起來的生意,在供應鏈成熟之前的增長其實是非常脆弱的。

沒有成熟的供應鏈打底,即使賣的多也沒戲,都不牢固。

消費品的話語權其實在產品和供應鏈

我們都容易沉醉於表面現象,好像前端品牌方熱鬧無比,於是就是最重要的一環一樣。

前不久我跟某最大的化妝和護膚品代工廠之一的朋友聊天,他們依然一貫的低調謙虛務實,聊到對品牌和供應鏈的看法,給了我很大的啓發。由於今年前端品牌方格外熱鬧,傳統的這些代工廠和供應鏈鏈條的公司,他們是增長比較快的一年,利潤也很不錯。

對比前端的品牌光線上市、萬人追捧,他們雖然藏在幕後,但實際收益卻完全相反。除了大品牌之外,大品牌所帶動的微商品牌、小型同類品牌的產品,全部出自同樣的生產和供應鏈渠道。

這還是化妝品,這樣品牌屬性非常強的消費品類。我們再來看看消費電子產品和鮮花。

小米。

小米到底算互聯網公司還是消費電子產品的公司?

當然是後者啊!

後者作為實體行業估值低那是世道的問題,並不妨礙它就是一家商業模式創新能力槓槓的消費品公司啊。

小米只是有強烈的互聯網基因和操作方法,但它背後要撬動的依然是消費電子行業背後強大的產品和供應鏈能力。在我看來它的核心是具備【消費電子行業產品和供應鏈優先篩選】的能力。

全球範圍內的優先篩選和擁有,做過投資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項多麼碾壓級的優勢啊!

我們前幾年看到的小米營銷方法論、飢餓銷售、《參與感》、小米界面等等,都是整套打法裏的前三腳,後面要引出的,是供應鏈整合和篩選方面巨大的價值 ,而這些價值,隱秘又偉大。小米是在用投資和互聯網的玩法篩選和搶佔行業的供應鏈。後面的網易嚴選、拼多多,也是一個大邏輯。

鮮花就更有趣了。鮮花算是品牌屬性相對偏弱、研發依賴相對偏小的消費類目,但同時消費者的感知度還特別強。

這樣的類目就更加適合快速搶佔供應鏈的優勢,因為前端銷售入口會分散,最終考驗的還是來自供應鏈的比拼。花點時間早早的看到了這一點,三年冷板凳一定不會白坐。

在銷售前端,消費者可能只看到了500萬用户的花點時間公眾號和天貓店,但是隱藏在後面的才是重點:一個巨大的鮮花供應鏈網絡是這件事的價值核心點。

沒有供應鏈優勢的消費品牌沒戲
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京東、盒馬等巨頭平台背後的鮮花供應鏈提供者,就是花點時間。做紮實供應鏈不僅服務自己、降低成本,還能開源服務更多渠道巨頭。

前端越散,供應鏈端的價值和話語權越大。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小米只有互聯網上圈人的營銷能力,永遠靠“低價”和“代工”運轉能力。如果花點時間只有企業號上10萬+的引流能力,永遠靠99元4束去吸引用户。這得是一個多大的永遠填不滿的“黑洞”。

太多太多消費品品牌手裏只有一些脆弱的銷量,無目的拉新和增長,而不具備真正“增長”的能力,要增長只能降價補貼,前端又受到供應鏈的制約,兩頭夾擊活不出頭。

一個真正的【品牌】,要能長久的好好活着,不是過把癮就死。

大量的消費品創始人,職業背景更多的是做銷售市場營銷渠道出身,所以很多時候也經常低估前端供應鏈生產物流等方面的價值,但往往就是這些差異,實際上才決定了一個消費品牌是否可以走得長久。

前幾天我去參加了一個閉門分享,有一位來自華為的高管説到一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他説:“很多人一直誤以為高科技背後需要高智商,其實不是,高科技的能力需要長期的高質量交付。”

回到消費品行業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一直以為成為成功的消費品企業需要什麼石破天驚的高智商能力或者了不起的銷售手段,恰恰相反,反而就是需要日復一日的對過程、對供應鏈和產品的不斷優化和死磕。

這些功夫,看不到。但發揮決定性作用。

互聯網快,傳統行業慢。流量快,供應鏈慢。銷量快,利潤慢。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

當我們站在【流量廢墟】上討論生意的時候,我還是想用那句反覆説的話結尾:所有的快,都要拿慢來換。

首席品牌官 創立於 2013 年,是品牌人成長及經驗共享平台,平台包括自媒體、社羣、培訓和品牌活動。

「首席品牌官」自媒體系“CMO 價值營銷自媒體聯盟”發起機構、“公關傳播行業最具影響力原創自媒體”。投稿、內容合作,請聯繫「品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19 字。

轉載請註明: 沒有供應鏈優勢的消費品牌沒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