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用貼息等工具撬動更多資金進入文旅業

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用貼息等工具撬動更多資金進入文旅業

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吉喆 攝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文化和旅遊業遇冷。近日,央行、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文化和旅遊行業恢復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以發揮多方力量,促進文化和旅遊行業恢復發展。

《通知》強調,要切實改善對文化和旅遊企業的金融服務,促進文化和旅遊行業儘快恢復發展,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改善和加強對文化和旅遊企業的信貸服務。

其實早在2010年,多部門就曾出台過《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意見》,而後支持政策不斷。目前來看,文旅行業主要依賴的融資方式還是間接融資,也就是通過銀行信貸獲得資金支持。

但文化產業缺乏傳統抵押物,知識產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偏多,這在現有的銀行政策體系下很難獲得資金。有銀行曾嘗試接受無形資產質押發放貸款,也只是零星的案例。文化類無形資產尚缺乏市場體系的有效支持,其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於如何解決資產的估值和變現,例如怎樣科學地評估版權價值、如何變現、出現壞賬銀行如何處置、處置渠道是什麼等等。

除了資產的估值變現,還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通知》提出,鼓勵各級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加大對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貼息支持,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在降低文化和旅遊企業融資成本中的作用。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文化和旅遊企業抵禦疫情影響,通過創新產品等多種方式,完善對文化和旅遊企業的信貸供給體系。

貼息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一種做法,風險分擔機制則可以幫助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現在北京等地都出台了文化產業風險補償優惠政策,多數由財政出資(少數地方金融機構也出一部分資金)形成資金池,風險共擔。

本次《通知》對金融如何支持文化和旅遊業恢復發展提出要求,歸根結底,還要看文化旅遊業自身發展的景氣度,發展趨勢向好的話,相信金融機構會有更多信心、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目前來看,今年的“露營經濟”、近期的新疆旅遊熱等,都説明文旅消費大幅增長的基礎很好。另外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就是文化產業的新業態。“雲演出”“雲展覽”等新興數字文化產業呈現強勢逆增長,抵消了傳統文化產業受到的衝擊影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中,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兩年平均增長20.5%。

金融機構要對文旅業的復甦甚至爆發有一個合理預期,同時創新金融工具,比如版權抵質押、資產支持債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以及基於數字新基建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融資模式。同時兼顧風險防範,目前金融業風險已有所預警,一個積極的方式就是行政部門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運用貼息貼保、“投貸獎”等政策工具,撬動更多資金進入文旅行業,這是目前最現實也最緊要的。

文旅行業自身也要提質增效,降低運營成本,自身有生命力、商業模式更清晰、管理更高效,資本才願意來合作。

文/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 魏鵬舉

編輯 徐超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8 字。

轉載請註明: 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用貼息等工具撬動更多資金進入文旅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