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徐紅),政策面的持續承壓,加上疫情利好邊際減弱,讓2021年的A股醫藥從此前排名靠前的“優等生”一舉跌入榜尾,“低迷”也成為貫穿全年的主基調。

統計顯示,截至12月31日,申萬醫藥生物指數在今年累計下跌5.73%,漲幅在申萬31個一級行業中排名第26位,為過去3年最差。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細分子行業中,只有3個子行業跑贏申萬醫藥生物指數,其中化學原料藥和中藥表現最優,年初至今分別上漲33.45%和24.76%; 生物製品則是下跌最猛子行業,下跌幅度超過20%。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今年A股醫藥的特點就是個股波動劇烈,甚至出現白馬股罕見跌停的極端現象,因此對大家的心理考驗很大。不過,相比2018年下半年泥沙俱下的慘烈,今年的行情還是要好很多,有不少結構性機會,並且也有很多醫藥基金取得了正收益。”有醫藥基金經理這樣向《科創板日報》記者總結。

得益於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及上市公司的不斷增多,在過去3、4年中,基金公司密集佈局醫療主題基金。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目前,醫療主題基金總規模已接近3000億元,相比2018年500-600億的規模翻了近5倍。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雖然大多飄綠,但在所有600多隻醫療行業主題基金中(包括醫療保健、生物科技和製藥行業),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基金實現了正收益。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我個人認為,今年能有這樣的行情已經不錯。對(醫藥)板塊永遠不用悲觀,因為需求和資金都在。” 對方表示。

傳統白馬:遭遇陣痛期

今年,多隻醫藥白馬股的業績突然變臉、股價接連暴跌是對市場信心的一大沖擊,包括:

“醫藥一哥”恆瑞醫藥(600276.SH)因為半年報現近十年最差單季(Q2)表現,公司次日股價隨即跌停;樂普醫療(300003.SZ)因明星產品藥物球囊銷售失速,公佈三季報後股價大跌近16%,並創下近2年半新低;因為網傳廣東16省聯盟採購將納入重組生長激素,長春高新(000661.SZ)亦閃崩跌停,雖然此後證實該消息不實,但並不能阻止公司股價自此一瀉千里...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圖|從今年1月份創下97.22元的歷史高點後,恆瑞醫藥股價便開啓下滑模式,截至目前幾乎腰斬,如此巨大的跌幅前所未有。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圖|10月28日晚,樂普醫療公佈三季報後,因Q3單季業績增速出現罕見下滑,次日公司股價暴跌16%。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圖|今年5月,因網傳廣東將聯合16省組團聯盟採購,而重組生長激素亦在其中,長春高新21日股價閃崩跌停,並自此一路走跌。

綜合來看,集採仍然是這些黑天鵝事件背後的導火索。

以恆瑞醫藥為例,公司今年股價大幅縮水、二季度又成近十年最差單季的核心原因就在於,第三批集採涉及的6個藥品在上半年的銷售收入環比下滑了57%。

樂普醫療三季報業績變臉股價暴跌則是因為,公司的冠脈產品線中,繼冠脈支架去年國採之後,另一主力品種藥物球囊也因地方集採導致銷售增速放緩。


光大證券認為,回首過去6年影響醫藥板塊走勢的核心要素,政策始終是中短期投資的最重要變量,但長期影響因素仍是人口結構變化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不斷成長。


在眾多醫藥政策中,醫保支付可以説又是重中之重。

受益於醫保的擴容(醫保覆蓋率和籌資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之前的10年(2005年至2014年)是國內醫藥行業“水大魚大”的黃金十年。

然而,進入2015年以後,受醫保基金管理向“控費”與“精細化管理”過渡的影響,整個行業也由此迎來轉型的陣痛期。其中,藥品與高值耗材的國家集中帶量採購被認為是醫保控費的一大利器,首先影響的是部分傳統化學仿製藥以及醫療器械企業。

國家藥品集中帶量採購(業內又稱“集採”或“國採”)自2018年11月啓動,迄今已累計開展六批七輪(其中第一批25個品種分兩輪集採,先於“4+7”城市試點,後擴圍至全國)。高值耗材則已完成兩個品種的國採,分別是冠脈支架與骨科人工關節。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看趨勢,集採的“常態化”已是定局,並且隨着集採經驗的日益豐富以及相關規則制度的日臻完善,集採還可能慢慢提速和進一步擴容。但從最近一次的胰島素專項集採和人工關節集採來看,因為政策趨向温和,企業降價壓力反而較此前有所減輕。

創新藥:走出舒適區

創新藥(械)企業是最近幾年資本市場的寵兒,也是中國醫藥行業的新生代力量。

中國的創新藥(械)企業真正蓬勃而起也是在2015年後,主要是受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催化,包括加速新藥(械)審批上市、資本市場對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的放閘等。

然而,今年年中國家藥監局發佈的“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新藥研發”的新政,卻讓市場意識到,沒有人可以一直呆在這樣的政策紅利舒適區。

今年7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公佈了《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

依據該份文件的要求,未來抗腫瘤藥物的研發(腫瘤藥佔了新藥研發的很大一部分),從確定研發方向到開展臨牀試驗,都應貫徹以臨牀需求、臨牀價值為導向的藥物開發原則。


從長遠看,這一文件最終將幫助國內生物製藥產業從粗放式發展走向高質量發展,但另一方面也被市場認為將提高新藥的臨牀試驗難度與上市成本,因此引發醫藥板塊的再度暴跌。

與此同時,在醫保支付端,雖然國家醫保局成立以後,醫保目錄的調整已經固定為每年一次,給予了創新藥更快的醫保目錄准入機會。不過,也因為進口創新藥在加速進入中國,加上本土創新藥內卷嚴重,使得市場競爭激化,因此從近兩年的醫保談判結果來看,創新藥的醫保支付價格實則在不斷走低。

其中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四個國產PD-1,經過2020年的國談之後,其醫保支付價一舉從之前每年數十萬元的“天價”降至年治療費用只有幾萬元的“平民價”。

上市成本要提高,而上市後的商業化收益卻在攤薄,意味着創新藥研發不再“躺贏”,這種投資邏輯與預期的改變,可以説是對市場信心的另一大沖擊。

反應到資本市場就是:醫藥一級市場和IPO市場迅速趨冷;二級市場上,醫藥也成了新股破發的重災區。據《科創板日報》統計,今年的新股有18支上市首日即破發(不含北交所),其中超三成為醫療企業。另外,今年在港股市場還出現了多家已過聆訊但推遲或遲遲沒有發售的醫藥(醫療器械)企業,包括百心安生物、貝達藥業、東軟醫療等。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展望

雖然集採和醫保談判對資本市場的擾動在慢慢弱化,但醫保支付的改革還沒有停。集採之後,明年以及未來幾年都可能會對整個醫藥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就是DRG/DIP醫保住院支付方式改革。

國家醫保局自2018年底正式啓動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按病種付費)支付方式改革。根據醫保局最新公佈的《國家醫療保障局關於印發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要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基本實現病種、醫保基金全覆蓋。

不同於以往按項目付費的模式,DRG付費簡單説就是通過病歷信息和分組工具 (軟件),將大多數住院患者劃定為某個疾病診斷相關組,醫保機構根據患者的具體分組來支付醫院的服務。DIP(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按病種分值付費)同樣是一種住院患者的按病種打包支付政策。


分析認為,DRG付費將直接改變醫療服務機構傳統的盈利模式。在DRG付費模式下,由於藥品、耗材轉變為醫院的成本項,因此將倒逼醫療機構主動關注成本和收益,從而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院內主要使用的藥品及醫用耗材現有的市場空間。從短期來看,藥、械企業或將面臨醫療機構對產品採購、使用數量下降的衝擊。

“這種對行業的預判也會對提前對明年的投資策略產生一定影響”,有投資人表示,如出於避險考慮,資金在配置上可能會傾向於規避院內使用產品。

與此同時,《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市場對DRG/DIP支付方式下創新產品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人覺得“DRG/DIP天然不鼓勵創新”,但也有人認為,“真正有創新、成本效益好的藥品、器械、手術方式將打開支付空間”。

事實上,從實施DRG/DIP的意義看,讓患者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是其中重要一項。長期來看,DRG支付也會促使醫生處方的着眼點回歸到有臨牀價值、療效明確、性價比高的產品。因此從這個角度判斷的話,能夠切實滿足臨牀需求的產品仍然會有很好的生存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昨日(30日),國家藥監局等八部門聯合發佈了《“十四五”國家藥品安全及促進高質量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旨在加快推動我國從製藥大國向製藥強國跨越。

對此,東吳證券解讀認為,未來5-15年,藥品高質量和創新發展將成為國內醫藥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規劃》全文12次提及臨牀價值和臨牀急需、12次提及創新藥、11次提及仿製藥,顯示藥監局等相關部委進一步鼓勵、支持具有臨牀價值的創新藥和仿製藥研發上市。”東吳證券表示。

展望來年,投資人士預期,在政策面持續承壓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醫藥投資也將變得更具挑戰性,需要通過自上而下的選股來獲取收益,“而非之前的選對了賽道就可輕鬆躺贏”。

綜合多家券商觀點看,相關投資主線主要包括:1、有自主定價權的(無需醫保支付)消費類需求;2、估值合理且基本面有改善的醫藥標的;3、滲透率低、國產化率仍較低的創新器械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63 字。

轉載請註明: 年終盤點|醫藥2021:白馬紛紛倒下 創新藥走出温室 醫改重構醫藥投資價值邏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