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賣力爭搶這塊大蛋糕 基層員工為何不“賣力”?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財經

  隨着養老市場需求端與供給端矛盾日益加劇,我國“銀髮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3年,我國養老服務市場規模將躍升至13萬億元。

  面對這樣一塊“大蛋糕”,不少銀行虎視眈眈,大力推進養老理財產品發行。

  然而,中證君調研發現,一些銀行網點的基層員工並不“賣力”——有客户經理表示“不知道養老理財產品”,有的則稱“‘養老’只是‘旗號’,本質和其他產品沒區別。”

  銀行熱搶的養老金融,卻在基層“遇冷”。這或許從側面説明,養老理財產品的推廣道路依然漫長。

  客户經理“懶得賣”

  銀行養老理財產品銷售情況如何?中證君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多家銀行客户經理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較為陌生,習慣將之與養老保險產品和養老基金劃等號。

  某上市銀行曾多次推出理財產品,然而,在該銀行的一處營業網點,中證君擬瞭解養老理財產品銷售現狀,客户經理竟表示該銀行沒有養老理財產品。

  此外,不少客户經理對於本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熟悉程度有限,而當前理財子公司正是養老理財產品的發行主力軍。

  還有一些客户經理雖瞭解自家的養老理財產品,但表示“不認可”。

  某國有大行支行基層員工告訴中證君,在市場利率下行的情況下,養老理財產品存在幾個問題:一是產品固定期限集中在3-5年,存在一定流動性風險;二是在產品淨值化的發展趨勢下,預期收益難以跑贏物價漲幅,收益有限;三是和其他理財產品相比,在投資方向、覆蓋標的方面差異不大。

  多家銀行客户經理在向客户推薦產品的時候,仍首選大額存單和國債,其次是短期理財、養老基金、保險產品等。據某股份行客户經理透露,“還是大額存單火爆,往往幾天之內就告罄,比較好賣。”

  銀行理財子公司積極佈局

  據普益標準統計,2020年以來,養老理財產品發行有所放量。截至7月24日,已有16家銀行發行了142款養老理財產品。2019年全年,共有6家銀行發行了152款養老型理財產品。

  在發行主體方面,理財子公司增多。今年以來,已有中銀理財、建信理財、光大理財、交銀理財等6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了養老理財系列產品,理財子公司產品數量佔到了28%。同時還有多家理財子公司均將養老主題產品列入產品體系中,多款產品等待面市。

  不少理財子公司高層人士表示,看好養老金市場,將積極佈局養老理財產品。

  光大理財董事長張旭陽稱,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乃至全球的一個趨勢,2019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比為16.8%,預計2030年佔比將達24.8%,2050年佔比上升至34.6%。人口結構中老年人佔比不斷提升,對於養老金產品需求會持續提升。同時,隨着醫療條件不斷改善,我國乃至全球的平均壽命不斷變長,決定了未來養老金產品的需求會比較大。

  中郵理財相關負責人透露,郵儲銀行客户中50歲以上的佔比非常大,郵儲銀行總計有6億客户,40%-50%是中老年人,養老逐漸成為這部分客羣理財的重點方向。此外,養老金是理財子公司資金來源中重要的增量源頭,養老金的投資期限偏向中長期,非常契合理財子公司未來的投資方向。

  走出認識誤區

  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資管新規去槓桿化進程的加速疊加疫情的衝擊,短期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持續下降。而基於規模大、長期限的特點,在銀行理財進軍權益市場的過程中,養老理財的“長錢”能夠發揮價值投資優勢,降低股票換手率和資產價格的波動性,能有效抬高長期獲取穩定收益的概率。

  此外,養老產品有望對接一些期限在3-5年的高質量非標資產,從而有利於拉高產品整體收益率、降低投資組合風險。

  對於有客户經理説的產品差異性不足問題,華泰固收團隊表示,市場現有的銀行養老理財產品投資期限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下的產品數量佔養老理財產品總數的87.2%和94.0%,資產投向集中於銀行具有傳統優勢的高流動性、短期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較同期發行的理財產品缺乏競爭力,因此與現有普通理財產品的區別不大,導致養老理財產品市場缺乏吸引力。

  華泰固收團隊表示,養老理財產品同質化問題,歸根結底源於銀行缺乏管理養老金資產方面專業化的投研基礎,養老理財產品未能自成體系。

  分析人士表示,養老理財的發展,既需要基層客户經理提高自身的專業認知能力和銷售水平,也需要投資經理打好“組合拳”,做好資產配置,凸顯產品差異性,提高產品競爭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