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預測:2025年之前,我國人均GDP將進入“高水平”國家序列,屆時全球只有16%的人口收入高於中國
“今年我國人均GDP就會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達到1.2萬美元以上,這是繼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后,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飛躍。”6日上午,在華中科技大學“後小康時代的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上,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重慶大學教授姚樹潔預測,2025年之前,我國人均GDP將進入“高水平”國家序列,屆時全球只有16%的人口收入高於中國。
姚樹潔説,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2008年,這一階段中國基礎比較薄弱,從中央到地方都強調速度優先,這一階段的GDP年均增速超過10%,這一階段人口紅利非常豐富,中低端製造和市場資源兩頭在外給中國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區間,這一階段具有以非均衡發展促進高速度發展的基本特徵;第二階段可稱為“協調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GDP增長速度告別了兩位數,年均增速低於7%。
“這一階段以2012年為分界線,持續至今。這一階段我國不僅內部有壓力,人口紅利在縮小,人口老齡化在加深,要素價格在上漲,區域城鄉收入差價在擴大;外部壓力也陡然加深,使得中國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發展路徑。”姚樹潔認為,這條新路徑就是通過區域協調、均衡發展的方式,降低區域、城鄉差距,釋放發展潛能。
姚樹潔對後小康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給出幾點建議:科技創新驅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生產、生態、社會、文化效益提高及統一,利用大數據、新能源、智能化等新興工業革命,促進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沿,以及社會服務高質量均等化發展,縮小相對貧困,阻斷貧困傳遞。
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進一步表示,在協調性均衡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是後小康時代的重要使命。高質量發展就要強調創新、創造,特別要激發內生活力,包括企業和個人的創造力。
均衡發展就要縮小城鄉收入和發展差距。李實認為,當前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農村的土地制度問題和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經成為解決城鄉融合發展以及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