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靈獸(ID:lingshouke),作者:十里,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消費類大跌五一前後,不少上市公司都發布了2022年一季度財報,數據十分驚人。
消費類巨頭“暴雷”最知名的是金龍(300999.SZ),業績大幅下跌。5月5日早上開盤,直接低開超10%,市值跌破2500億元,相較最高點近乎腰斬。
這份財報有多糟糕呢?
金龍魚的2022年第一季財報顯示,當期,其營收565億元,同比增長10.68%;實現利潤總額6.6億元,同比下降76.5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億元,同比大跌92.71%。
根據格隆匯的分析,2020年10月,金龍魚正式掛牌,創下創業板上市最大IPO紀錄,當日股價大漲118%,市值突破3000億元。隨後在資本的炒作下,市值一度衝上8000億元,衝進A股總市值排行榜第11名,超過美的集團、海天味業等這一類核心白馬股。
業績大降,主要是受到俄烏衝突和天氣影響,金龍魚主要原材料價格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幅上漲,導致產品成本大幅上升,最終不得不靠漲價自救,但此舉並未完全覆蓋原材料成本的上漲,財報中毛利率同比上年同期明顯下降。
除了金龍魚沒能扛住壓力外,在疫情反覆、消費疲軟,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競爭加劇之下,調味品行業同樣感到吃力。
海天味業2022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2.10億元,同比增長0.72%,淨利潤則同比下降6.36%至18.29億元;涪陵榨菜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10.82%至25.19億元,而淨利潤同比下降4.52%至7.42億元。
糧油集體出現不振的原因有兩個:其一,疫情的反覆,對物流運輸、終端銷售、餐飲等影響,同時經濟疲軟,消費不振;其二,糧油市場進入門檻不高,受原材料影響極大,導致企業的護城河並不深,業績暴跌。
伴隨着棕櫚油、大豆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食品企業的成本壓力隨之而來。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烘焙行業,原材料均出現了漲價的情況。去年11月,安琪酵母宣佈上調部分產品價格,同月,雪天鹽業也宣佈小包裝食鹽的出廠價陸續提價10%,而工業鹽漲價幅度30%-50%。
一位麪粉的經銷商告訴《靈獸》,從去年下半年全線產品都開始漲價,漲價前還引起不少下游和消費者囤貨,今年疫情爆發前又引起了一波囤貨的現象。
上游原材料隨之漲價,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壓下游企業的利潤空間。
據財報顯示,桃李麪包2021年營業成本同比增長11.84%,至46.7億元,毛利率同比減少3.69個百分點,而主要原因之一則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增加。不僅在烘焙行業,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也傳導到食品及相關企業。
據三隻松鼠的財報顯示,2022年Q1公司營收30.89億元,同比下滑15.85%;實現歸母淨利潤1.61億元,同比下滑48.75%。而2021年全年,三隻松鼠實現營收97.7億元,同比下滑0.24%。
三隻松鼠並非個例。達利食品、鹽津鋪子等企業儘管在2021年營收實現增長6.4%,16.47%,但淨利潤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甚至虧損。達利食品淨利下降3.2%,至37.25億元;而鹽津鋪子淨利下降37.65%,至1.51億元。
消費類企業淨利潤和市值雙雙下跌。但為了對沖成本壓力,只能漲價,提價5%以內的企業還算少的,多則有20%的漲幅。這種因成本上漲導致的被動漲價,更像是“飲鴆止渴”。真正能解企業壓力的恐怕是要進一步調整市場策略,比如開源節流,或收縮產品線等。
自救無望?糧油業績大跌還有另一種邏輯,即因為疫情防控,各地餐館企業受到不小的影響,嚴重依賴線下餐飲渠道撐起收入大頭的它們,受到的衝擊自是不言而喻。
對比2021年的餐飲收入46895億元,以及2019年的收入,行業增長几乎停滯。
反觀海天味業,作為國內調味品的龍頭企業,銷售的主要渠道就是零售和餐飲,儘管沒有明確的佔比數據,但在2021年業績大會上,公司管理層毫不避諱的表示,“受疫情影響,這兩年餐飲端的佔比略有下降”。
另外,在新消費人羣的飲食觀念裏,大家開始追求健康的飲食習慣,逐漸向“少油輕鹽”的方式轉變。在餐飲渠道需求受挫,家庭對於醬油等調味品的需求也不再如從前,在諸多因素影響之下,企業的業績自然被波及。
在多重打壓之下,糧油企業開始盯着新風口——預製菜,尋找突破口。
海天味業和恆順醋業都在財報公告中稱,積極研發和佈局預製菜產品系列。仲景食品也表示,公司推出預製菜產品,主打“香菇+家宴菜”。金龍魚也不例外,陸續推出了火鍋底料、螺螄粉、料包面等產品,給予企業高附加值。
從行業來看,雖然預製菜與調味品在行業上較為接近,調味品公司加碼預製菜存在一定優勢,但想要從中分得一杯羹,並不容易。
首先,調味品作為傳統行業,新品培育週期比較長,研發後面對魚龍混雜的市場還要不小的競爭,並且在短期內不一定能為業績提升多少,反而研發成本不會小。
海天味業的財報中顯示,2021年,海天味業研發費用達7.72億元,仲景食品研發投入3242.32萬元,同比增25.77%。
實際上,預製菜作為門檻不高的行業,已經吸引了很多玩家。在2020年,中國新註冊的預製菜相關公司多達1.3萬家,去年上半年,處於存續狀態的公司更是超過7萬家。而味知香作為“預製菜第一股”在上市後的表現並不突出,2021年淨利潤1.22億元,同比下降1.36%。
玩家越多,行業的內卷會越嚴重,抵達零售終端後難免引發價格戰,從而再次拉低相關產品線的利潤。
況且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糧油企業的優勢也不夠,預製菜經營與調味品有諸多差異,包括中央廚房團隊在後期的產品差異、研發差異、營銷推廣、供應鏈運輸等,對於新晉玩家來説,都是莫大的挑戰。
糧油的“囹圄”也是大多數消費品企業的難題,消費品企業的利潤降低,股價也盡顯疲態,回顧上一輪的消費品企業斷崖式下跌還在2013年,之後更是經歷了三年才走出“黑暗”。
但當時,大部分的消費品行業還擁有龐大的渠道銷售網絡,可以在經濟波動期,通過向經銷商壓貨實現自己企業的利潤增長,如今這一辦法顯然已不實用,反而還適得其反,造成淨利潤劇烈波動和經銷商解約等問題。
超市回暖值得關注的是,消費類行情不好,超市卻迎來拐點。
去年,在疫情多點散發和防控常態化下,大部分零售商超企業的業績出現營收和利潤增長幅度下滑的態勢:一方面,零售各個渠道分流嚴重,零售業的蛋糕被社區團購、前置倉、垂直品牌連鎖店等業態切分;另一方面,企業本身線上渠道乏力,數字化效果不佳所致。
經過一年的探索和提效,2022年第一季度部分超市企業重回增長軌道。
據同花順的數據顯示,2021年超市板塊整體營收同比-3.6%、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331.3%;而2022Q1營收同比增長0.2%、扣非歸母淨利潤增長68.7%。再對比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659億元,同比增長3.3%。全國網上零售額30120億元,同比增長6.6%。
家家悦和紅旗連鎖等超市的增速跑贏消費大盤,甚至超過線上增速。
在現已發佈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的8家企業中,營收同比增長的有一半居多,其中家家悦最多,同比增長8.32%。在其財報中也明確表示,超預期的業績主要是新店培育提效進度值得重視,公司數字化、人員流動、供應鏈優化及門店優化並舉,或有利潤及擴張增速的雙擊邏輯,彈性較大。
今年一季度,在疫情背景下,超市主營的剛需產品承擔保供應的責任,居民囤貨和各地採購保供推動超市業績的增長,再加上期間有春節,本就是超市的旺季,客觀因素都帶來相應的增長。
其二,商超的外部競爭壓力得到緩解。一季度,社區團購大規模退潮,互聯網巨頭將此業務調整收縮、裁員。過去通過燒錢壓低價格,來爭取用户迅速擴張市場,想要達到熬死對手的目的,但冷靜過後,這種模式不免對自身也是嚴重的內耗。而當資本用這種簡單粗暴的商業模式付出代價後,商超也從價格戰挺了過來,因此,一季度營收和毛利率都有所增長。
最後,由於CPI上行所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1%。其中,城市上漲1.2%,農村上漲0.7%。
從具體細分來看,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下降1.3%。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1.7%,鮮果價格上漲6.9%,豬肉價格下降41.8%,鮮菜價格上漲3.7%。受疫情和天氣因素影響,3月份鮮菜價格由上月的同比下降0.1%轉為上漲17.2%。
CPI上行,有利於超市同店增長,尤其是商超品類佔比最多的生鮮水果、蔬菜價格上漲,會帶動商超營收增長,對其業績也是一大利好。
當然,業績的穩步增長也並非全靠外界因素助推。在這些商超的戰略中,永輝,紅旗連鎖等積極投入全渠道業務轉型中,同時強化全國供應鏈能力的建設。而在精細化運營中,逐漸深化自有品牌和預製菜佈局,提升毛利。
或許,超市的春天已經在路上了,消費品還處於“黑暗”之下,但想要衝向黎明,只能是在成本降低的情況下,用更高的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好體驗和更針對性的產品。
這可能是經濟下行時,唯一的出路。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