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陳曉 通訊員/關悦)近日,91個集裝箱採用“灣區一港通”模式順利“出海”,相比傳統的水水聯運、國際中轉等通關模式,通關週期減少3天以上。截至目前,該模式已試點1年,在廣州、佛山、肇慶、中山、雲浮等市10個內河碼頭運行,進出口的貨物達2.4萬標箱。
在“灣區一港通”模式下,南沙港與珠江沿江內河碼頭形成“兩港如一港”的一體化操作,24小時流轉不停歇,不僅通關時效大幅提升,報關成本也可節省約30%。“貨物在珠江沿江口岸申報、驗放後運抵南沙港,實現全天候落地即銜接國際班輪出口,幫助企業精準訂艙。”廣州海關口岸監管處副處長曾琦説。
廣州海關、深圳海關還聯合啓動“大灣區組合港”項目,深圳蛇口港、廣州南沙港共同成為珠江沿江內河碼頭的延伸“母港”。目前,“灣區一港通”“組合港”等物流一體化項目已吸引超過300家生產型企業、15家船公司、130條駁船主動參與。
以“灣區一港通”“組合港”為代表,廣州海關今年以來聯合廣州港等單位推出多項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一體化改革項目,優化進出口物流模式,整體貨物通關週期壓縮60%。
順德北滘碼頭是首個同時運行“灣區一港通”和“組合港”項目的碼頭,已實現常態化運行。“通過‘灣區一港通’‘組合港’出口,整體物流時長由原來5—7天縮短至2天左右。”美的報關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説,上述灣區物流一體化項目解決了駁船接駁國際班輪計劃變動大、轉關後續操作要求高、國際中轉航程較長、成本更高等困難,貨物申報放行後可隨駁船直達離境口岸,直接安排上國際班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