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協調效應如何強化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強調“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新的一年,財税金融部門和相關機構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發力?本版推出系列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税務部門的‘家門口’式服務為我們送上一份政策禮包,幫助我們順利拿到4萬餘元的退税款。”銀川愛必達園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新偉告訴記者,春節將至,花卉市場需求大幅提升,公司急需充裕資金鍊,保證資金運轉、積極拓寬銷路,4萬元的退税款解了燃眉之急。2022年,中國實施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總規模約2.4萬億元,力度空前,切實加大退税資金保障力度,以真金白銀助企紓困發展。
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也顯示,2022年,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比上年低34個基點,助力企業獲取資金成本顯著下降。
這些都是2022年以來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發力、共助實體的縮影。2023年,宏觀政策如何強化協調、凝聚合力,繼續加大支持實體力度?
宏觀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2023年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
2022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靠前發力,確保各項政策早出台、早落地、早見效,有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2023年,財政貨幣政策將繼續加大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
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李旭紅看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財政政策應該“加力”: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合理擴大地方專項債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範圍;加強省以下財政管理機制改革、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
“中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財政政策應該提效。”李旭紅表示,要用好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增強政策的精準性,在規模、結構、方式等方面精準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助力實現各項中長期目標。同時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統籌各類財政工具、各種財政資源,通過有效的財政支出管理,提高財政支出效能,為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提供財力保障。
今年貨幣政策的基調為“精準有力”,這與近幾年貨幣政策“鬆緊適度”“合理適度”“靈活適度”的提法不同。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温彬表示,“精準”主要體現在“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對應的是結構性工具以及PSL(抵押補充貸款)等;“有力”則意味着央行將通過適時適度降準降息等方式,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助實體聚焦關鍵領域
面對超預期因素衝擊,2022年,財政貨幣政策加大減負紓困力度,切實兜牢民生底線,着力穩經濟、穩民生。
市場主體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底氣所在、韌性所在,是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關鍵力量。保護好市場主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增加有效供給和擴內需的關鍵一環。圍繞市場主體需求,2022年,減税退税緩税並舉,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和特殊困難行業的減税力度。全年新增減税降費和退税緩税緩費超過4萬億元,大大緩解了企業現金流壓力,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瞄準民生薄弱環節,去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持續增加,並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近9.8萬億元,增加約1.5萬億元,增長達18%。
“普惠小微貸款增速連續4年保持在20%以上。”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負責人馬賤陽介紹,2022年11月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是4.9%,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受疫情影響,普惠小微企業有效貸款需求、還款能力都受到影響,金融支持為小微企業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投向製造業的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6.7%,比各項貸款增速高25.6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4.3%,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3.2個百分點。“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4%,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2.9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3.8%,比各項貸款餘額增速高12.7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户數為5652萬户,同比增長26.8%。
接下來,財政貨幣政策仍將聚焦科技創新、鄉村振興、重點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助力穩住經濟大盤。
“今年財政政策可以從三方面發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表示,一是要發揮出財政擴內需作用,促進投資和消費。儘快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實施;二是發揮出財政優化經濟結構和供給結構的作用,通過加大直接財政投入、股權基金或者貼息等方式,進一步支持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發展。三是確保基層“三保”落實,中央加大對省級、省級加大對市縣的轉移支付力度。
李旭紅認為,財政政策應着重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如實施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釋放消費潛力,發揮中國人口規模優勢;落實税收法定原則,增強税制確定性,促進市場主體儘快恢復正常經營以擴大內需。要帶動有效投資,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用好專項債,適當擴大專項債資金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範圍,並指導地方做好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此外,還應穩定居民就業。統籌運用財政政策工具,多渠道支持穩就業,如鼓勵中小企業向上發展,擴大就業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等。
貨幣政策方面,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今年將繼續加大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的規模或降低再貸款利率,以不低於現有規模的結構性工具持續支持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相關支持措施還可能會擴展至消費領域,加大對消費需求恢復的金融支持。
強化協調凝聚合力
“協調配合”是今年宏觀政策實施的“關鍵詞”。直面今年經濟發展中的困難挑戰,財政貨幣政策之間,以及財政貨幣政策與其他各類政策之間如何更好協調配合,凝聚合力?
就財政貨幣政策的協同而言,連平認為,在穩增長過程中,應根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工具的各自優勢靈活運用,重點推動需求恢復。積極財政政策加大支出力度,可能需要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增大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保持較強的購債能力,這都要求穩健貨幣政策保持相對充足的貨幣供給;穩健貨幣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也需要財政擔保等的有效配合。
下一步貨幣政策應如何更好地與財政政策、社會政策協同發展?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穩健貨幣政策將在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上發力。着力支持擴大國內需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合理把握信貸投放力度和節奏,適時靠前發力,積極配合財政政策和社會政策,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和重點羣體創業就業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在總量上確保社會總需求得到有力支撐,但也要合理適度,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穩增長、穩就業和穩物價的關係。
“宏觀政策協同配合時應聚焦於經濟發展這一主線。”李旭紅表示,財政政策的重點為加力提效,通過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發揮財政撬動社會資金的槓桿作用。貨幣政策的關鍵在於精準,在滿足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前提下,發揮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用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協力財政政策規避滯脹等潛在風險。產業政策的關鍵是方向性引導,通過清晰的產業規劃及戰略佈局,引導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聚焦國民支柱行業發展與國之重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形成產融結合的創新性組合。 (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 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