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香油是怎麼出爐的?

假香油是怎麼出爐的?

新華社發

河北一家公司生產的芝麻香油,價格遠低於市場價,背後有何貓膩?

市場監管總局21日公佈了一起生產銷售偽劣香油案,揭開了香油行業部分不良企業摻假潛規則,令人警惕和深思。“新華視點”記者圍繞案件偵破、查處進行了採訪。

接羣眾舉報 執法人員秘密取樣

2019年初,河北省邢台市市場監管局接到羣眾舉報,河北廚友食用油有限公司生產的芝麻香油、芝麻醬等產品存在摻假行為。市場調查發現,該公司銷售的廚友牌香油僅為18元/斤,遠低於25元/斤的市場價格。粗略統計,該公司的年銷售額超過800萬元。

2019年4月,邢台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河北廚友食用油有限公司生產經營8批次的芝麻香油、芝麻醬進行了秘密取樣,檢驗發現,多批次芝麻香油的脂肪酸組成成分不合格,芝麻醬中檢出花生成分,且黃麴黴素超標。

檢驗不合格,問題的源頭在哪裏?執法人員調查發現,涉案公司從邢台本地一經營芝麻的個體户李遠友手中購買“紅油”和“香油精”,勾兑後冒充純芝麻油銷售,而李遠友正是“紅油”和“香油精”在邢台的代理銷售商。

“紅油”是什麼油?從外觀上看,油品沒有明顯味道,而油體顏色與純芝麻香油的顏色幾乎完全一樣;外包裝標註“廚飲專供”,配料標註“玉米和大豆調和油”。奇怪的是,這種“紅油”在邢台根本不銷往餐飲單位或超市,其銷售羣體全部是香油生產企業及香油坊。“假香油”成本約5500元/噸,而純芝麻油的成本約為30000元/噸;若按市場零售價計算,“假香油”利潤高達4至6倍。

至此,一個專門為香油企業和香油坊提供作假原料的違法犯罪網絡逐漸浮出水面。

剝絲抽繭 破解“假香油”成分

執法人員通過多方偵查獲知,涉案企業使用的“香油精”為四川省某廠生產的產品,執法人員佯裝餐飲人員通過該廠的淘寶店鋪獲取了兩瓶“香油精”實物。

執法人員查閲大量國內外數據文獻,得知“香油精”的成分主要是乙基麥芽酚,最後確定了2家能夠檢測的實驗室。但是,在對第一批8批次涉案樣品進行送檢後,檢測報告卻顯示“乙基麥芽酚未檢出”,這對剛剛看到希望的執法人員猶如當頭一棒。

面對這一結果,執法人員並未氣餒,一方面與檢測人員多次複測查找原因,另一方面與品牌香油生產企業技術人員反覆溝通;有的執法人員喬裝打扮,混入糧油行業化裝偵查打聽行業潛規則。

最終,執法人員獲知了一份製造“假香油”的“加料名單”,目前已知的化學物質有22種之多。經與國內幾家專業權威檢驗機構、相關標準的制定部門及品牌香油生產企業溝通,通過反覆比對研究,終於確認了“香油精”添加的關鍵成分:香蘭素、甲基香蘭素、乙基香蘭素、乙基麥芽酚。

執法人員專門從市場採購了國內品牌公司生產的香油作為對照樣本進行比對,會同實驗室人員專門採購芝麻原料和壓榨設備,自制純芝麻香油進行測試,最終排除了部分項目的本底值干擾,將“香油精”的主檢成分鎖定為乙基香蘭素和乙基麥芽酚兩種只能人工合成的香料成分。執法人員提取100餘批次涉案樣品,全部送往國內某頂級實驗室檢驗,結果令人觸目驚心:涉案樣品不合格率高達96%。

至此,這一突破為案件定性提供了關鍵依據,也揭開了部分不良企業在香油行業中製假的潛規則。

追根溯源 深挖徹查

李遠友代理的“紅油”和“香油精”上線在哪裏?通過進一步摸排,執法人員發現了該“紅油”的生產廠家——瀋陽市新美豐食品有限公司;“紅油”是其主打產品,同時搭配銷售“香油精”,銷售客户均為香油行業從業人員。執法人員發現,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其銷往全國各地的“紅油”就達10000餘件(40斤/件),市場價值上千萬元。

經查,瀋陽新美豐公司的下線涉及河北、河南、遼寧、北京等多個省份,案件呈上下多級勾連、橫向交叉互聯的脈絡,目前已梳理出涉及山東、遼寧、河北、山西等省份12地市的27條下線線索,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與公安機關聯合執法,堅決打擊食品違法犯罪行為。

目前,該案搗毀了涉及12省份的特大生產經營偽劣香油違法犯罪網絡,抓獲涉案人員83人,查獲偽劣香油和“紅油”等400餘噸、生產流水線24條,涉案金額超2億元;10名主要嫌疑人一審被判有期徒刑1年6個月到8年不等,並被處以罰金。河北廚友食用油有限公司的生產許可證已被依法吊銷,相關法定代表人、直接負責人等被處以禁業限制。

(據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趙文君 王昆)

新華熱評

做香油豈能“惡鬼推磨”

一起特大跨區域生產銷售偽劣食品案的偵破,揭露了香油行業“摻假”潛規則。以濃純著稱的小磨香油生產者竟是一羣毫無底線的“惡鬼”,對人體有較大危害的“紅油”和“香油精”被摻了進去,還堂而皇之地當作純芝麻香油售賣。

“毒香油”從單一的作坊生產到形成上下游產供銷齊全的產業鏈,甚至逐漸成為行業“潛規則”,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們不禁要問:“惡鬼推磨”生產出來的香油,背後有沒有“鍾馗失職”?

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屢屢刺痛百姓神經,引起高層重視,但似乎按下葫蘆浮起瓢,不斷有人挑戰法律和道德底線。或許問題不僅僅是商家利慾薰心,更有監管不到位。媒體不曝光不動、事情不鬧大不動、上面不吆喝不動,似乎成了一些地方市場監管的慣性。還有處罰力度問題,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違法成本過低,怎能形成震懾效應?

像“毒香油”這樣的問題,相關地方監管者不大可能毫無察覺。如果“鍾馗們”出於地方利益、人情關係甚至私利,對違法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沆瀣一氣,惡鬼必然恣意橫行。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過分。要讓老百姓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當務之急是監管部門增強工作主動性,加強日常檢查抽查,同時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讓利慾薰心的商家不敢越雷池一步。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尹思源)

作者:尹思源

來源:海南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5 字。

轉載請註明: 假香油是怎麼出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