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前世今生:從低調入市到各地開花,從快速發展到逐步規範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夏子軒

編者按:

從2015年深圳試水到2020年走進大眾視野,以“低保費、高保額”為主要特點的惠民保迅速成為現象級產品,迎來井噴發展。

競爭加劇,承保險企紛紛升級產品,以下調免賠額、提升賠付比例等方式,搶佔市場。前端不斷放寬的投保門檻,險企後端理賠壓力高企等問題暴露。如何讓惠民保真正惠民、可持續發展,考驗着參與各方。

時代週報推出“惠民保報道專題”,聚焦探討惠民保產品可持續健康發展,尋解各界疑慮。

惠民保前世今生:從低調入市到各地開花,從快速發展到逐步規範

網紅保險產品惠民保,踏上時代風口。

惠民保,又稱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顧名思義,該產品定位“惠民”,以“低保費、高保額”著稱,只需幾十元到200元保費,就最高可享百萬保額。

從2015年雛形誕生,再到2020年迎來井噴式發展,惠民保已成現象級產品。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全國28個省區市推出177款惠民保產品,1.4億人次參保,保費約140億元。

市場看似一片藍海,高速向前,背後卻也暗藏隱憂。各大保險公司“大幹快上”,亂象隨之滋生,虛假宣傳、惡意壓價競爭等問題漸漸顯露。

規範發展惠民保早已提上監管議程。

2020年11月,銀保監會下發《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就提出要重點查處參與惡意壓價競爭、冒用監管名義進行虛假宣傳等違規行為。惠民保進入規範發展階段。

產品迭代升級還在繼續,“加量不加價”成為新一輪競爭的主要特點。不過,也有產品黯然離場,終止項目。

惠民保大熱,也迎來冷思考。其中,最受注意的是低保費、高保額、可帶病投保的“保本微利”模式,是否長期可續。

火爆態勢仍在延續,但市場對惠民保的心態漸趨理性,這也在倒逼惠民保規範發展。發展的問題,始終要靠發展解決。惠民保亦是如此。

火遍全國

深圳2015年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被普遍視作全國首個惠民保項目。

當年12月,在深圳市政府指導下,平安養老針對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居民推出首款“以低保費撬動高保額”的重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採取“個人賬户劃扣+企業團體投保+個人自願繳費”模式。這成為惠民保類產品的雛形。當時,該產品的參保人數為264萬。

2018年,南京也推出惠民保。次年,廣州、珠海、佛山等城市也先後試水,開展城市普惠醫保業務,在產品設計、保障責任、商業保險與社會醫保銜接方面進行多種嘗試。中國人壽、泰康在線等險企也參與其中。

2020年,惠民保迎來真正的發展元年,以平均每三天進入一座城市的速度向前推進,呈現“多地開花、逐步下沉”的燎原之勢。2020年6月,四川成都、德陽和湖南長沙三地惠民保幾乎同一時間上線。惠民保聚焦重特大疾病保障不足的痛點,作為基本醫保補充可緩解罹患大病後的高額醫療費用負擔,廣受歡迎。

惠民保前世今生:從低調入市到各地開花,從快速發展到逐步規範

惠民保火熱,除了產品特徵明顯,也另有多重原因。

健康保障需求不斷增長,政策層面也在大力助推。2020年年初,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完善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力爭到2025年,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服務和醫保控費,完善大病保險運行監管機制等。

2020年3月,《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發佈。該文件明確:2030年底,全國將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多重因素疊加,惠民保乘風而起。

亂象凸顯

市場競爭加劇,不少城市甚至出現多個“惠民保”產品惡意競爭的問題。

以福州為例,除福建省專屬的“八閩保”外,還有“福民保”、“福惠保”和“榕城保”等三款惠民保,重複競爭特徵明顯。這三款產品不僅條款內容類似,投保價格也近乎相同,分別是68元、68元和69元。

便宜,無疑是惠民保的核心優勢。最早的深圳惠民保,保費定價只要18元/年,北京2021年推出的普惠保為195元/年。各地價格儘管不同,但仍在大眾接受範圍。

低保費,導致承保險企賠付壓力高企。以南京惠民健康保為例,2018年39.5萬人投保,總保費約1759萬元;受理了3185例理賠案件,總共理賠1420萬元。扣除各項運營成本,南京惠民健康保的承保險企幾乎不賺錢。

已有離場者。2020年9月24日,剛上線一個多月的嘉興“惠嘉保”宣佈,該產品近期無法再次上線,成為首個夭折的惠民保項目。

在此背景下,承保險企只能通過提價維持運營。2019年,華南某城惠民保的保費提高12元/年,但依然處虧損狀態。這引發業內人士擔憂。

有分析人士指出,險企一擁而上,未對產品運營設計作長足總結和反思,這導致部分產品保費制定缺乏依據,保障方案千篇一律,不利於長期可持續發展。

冒用名義宣傳,也時有出現。2020年6月,由泰康養老推出的長沙星惠保上線宣傳稱由當地政府機構指導出台,但隨後長沙醫保局回應稱,未對星惠保進行任何業務指導。

亂象滋生,監管開始行動。2021年6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防止低價競爭和虛假宣傳,全面規範惠民保業務。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多名代表委員對惠民保的發展提出建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惠民保目前還處初級發展階段,還需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支持,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優化產品設計,促進行業規範化、可持續發展。

走向何方?

江湖爭雄,愈演愈烈。

惠民保產品還在迭代。時代週報記者梳理,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各地相繼發佈2022版惠民保產品,在價格、保障範圍、免賠額、滿足不同需要等方面升級,大多趨向於“加量不加價”。

以2022年版廣州穗歲康為例,它在原基礎上,將待遇I、待遇II、待遇Ⅲ-1的免賠額,從1.8萬元降至1.6萬元,待遇Ⅲ-2的免賠額從5萬元降至4.5萬元;新增精神分裂症患者、見義勇為人員兩項特殊羣體優待政策。

2022年版桂林惠民保也在原基礎上,增加住院治療發生醫保目錄外個人自費費用補償責任,年保額由200萬元提至300萬元,剔除了使用量相對較少的藥品,納入了使用更廣泛的藥品。

前端不斷放寬的投保門檻,無疑增加了險企後端理賠風險。產品持久運行的重要前提是,足夠廣的覆蓋面和可持續的籌資機制。目前情況不盡如人意。儘管惠民保迅速開拓市場,但下沉市場仍有廣闊空間。

數據顯示,各地惠民保參保率差異較大,最高的達85%,最低的僅為0.8%,全國平均參保率還不到10%。規範中進一步提高參保率,進一步下沉市場,增強覆蓋面,仍是惠民保的發展要義。

惠民保前世今生:從低調入市到各地開花,從快速發展到逐步規範

在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看來,惠民保要可持續發展,保險公司要合理定價,真正結合城市當地的疾病狀況和經濟水平開發設計產品,總體保持微利水平。

李文中建議,相關部門可對市場進行適度干預,既要防止保險公司從中獲得過高利潤,也更要避免同一城市出現多款雷同產品,避免過度無序競爭,“畢竟這是不同於一般商業健康險的保險產品。”

“今年,多地進入續保階段,並且已積累一些數據和運營經驗,大多數城市都會在去年基礎上繼續開展業務。”對於惠民保未來發展趨勢,一名資深精算師認為,在過往經驗基礎上,惠民保產品定價和服務都將更為科學合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78 字。

轉載請註明: 惠民保前世今生:從低調入市到各地開花,從快速發展到逐步規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