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几乎鮮少被注意的賽道,剛剛跑出一隻百億獨角獸。
投資界獲悉,日前温氏股份發佈公告,旗下子公司中芯種業完成了一筆大額融資——由廣東省種業集團、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廣華農資產、東成種豬等對中芯種業增資23.33億元。完成投資後,中芯種業的估值超100億,堪稱最貴種子輪。
中芯種業脱胎於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吳珍芳的研究成果。出生於湖北麻城,吳珍芳早年在華中農業大學完成了學業生涯,後來南下執教於華南農業大學。為改變國內養豬業的落後狀態,吳珍芳深耕行業30餘年研究種豬,突破了中國種豬“卡脖子”難題。這是一項難度不亞於芯片的技術,目前中芯種業一年能提供40萬頭種豬,1億頭配套豬肉。
透過中芯種業,我們看到了一條鮮為人知的賽道——種業。種業歷來被稱為農業“芯片”,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年,隨着《中國種業振興法案》出台,越來越多VC/PE開始找起種業項目,紅杉中國、IDG資本、國投創益等操刀完成了一筆筆種業融資,這是一條攸關國家農產品供應安全的超級賽道。
華南農大教授,研究豬育種
幹出一個百億獨角獸
中芯種業背後,是一位華南農大教授——吳珍芳。
1986年,吳珍芳順利被華中農業大學錄取,因偶然聽説畜牧專業主要研究動物遺傳,於是他將這個專業作為第一志願。自此,吳珍芳開始與畜牧業結緣。
本科畢業後,吳珍芳回到家鄉湖北省麻城市,在農牧局當起了科員,三年後再次回到母校攻讀碩博。彼時,國內的畜牧育種一直運用傳統育種方法,但運用分子生物學育種已成大勢所趨,在導師的引導下,吳珍芳關注國外的研究進展,成為我國最早一批研究該領域的學者。
在日復一日的研究中,吳珍芳逐漸對養豬業產生了興趣。為了研究南方豬的脂肪沉積規律,他甚至跑到海南,抓回兩頭豬養在宿舍周圍,並把它們從十多斤養到一百四五十斤。
隨着研究的深入,吳珍芳意識到國內養豬業與國外的差距。彼時,我國的種豬育種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國內的種豬在生長週期、料肉比等方面一直處於弱勢,即便時至今日也仍有被“卡脖子”的風險。於是,讓中國從“養豬大國”走向“養豬強國”,成了吳珍芳的目標。
1998年,吳珍芳博士畢業後南下,進入華南農業大學成為了一位老師,同時埋頭研究豬遺傳育種研究和產業化應用。進入華南農大的第一年,吳珍芳就受學校派駐廣東温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啓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
在吳珍芳的帶領下,華南農業大學與温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起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帶領兩百餘人的團隊,在全基因組選擇、體細胞克隆、配套系選育、育種新材料創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021年9月,以温氏集團種豬事業部為基礎,吳珍芳帶領團隊,整合種業資源,成立了專業化的豬育種科技公司——廣東中芯種業。
因為種豬賽道上重量級玩家的稀缺性,短短一年間,中芯種業發展迅速,最新一筆融資令人驚訝——東成種豬、華農資產、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廣東省種業集團出資高達23.33億人民幣入股。
其中,種業集團以20億元認繳中芯種業新增註冊資本3.09億元,佔增資後中芯種業19.82%的股權;現代種業發展基金以3億元認繳中芯種業新增註冊資本4640.95萬元,佔增資後中芯種業2.97%的股權;華農資產以其持有的評估價值為3257.30萬元的東成種豬15.0015%的股權認繳中芯種業新增註冊資本503.90萬元,佔增資後中芯種業0.32%的股權。
該次增資完成後,中芯種業的註冊資本將由12億元增至15.61億元,温氏股份放棄該輪增資的優先認繳出資權,公司對中芯種業的持股比例由100%變更為76.88%。以此推算,中芯種業的估值超100億,成為今年的新晉獨角獸之一。
打破中國養豬業“卡脖子”難題
一口氣融資20多億,看似名不經傳的中芯種業是幹什麼的呢?
資料顯示,中芯種業是以温氏集團種豬事業部為基礎,整合種業優勢資源的專業化豬育種科技公司,公司專注於農業服務領域,主要從事種豬育種業務。雖然成立時間較短,但中芯種業從1998年就已經開始種豬育種,目前中芯種業一年能提供40萬頭種豬,1億頭配套豬肉。
一個更為直觀的是數據是:中芯種業已經擁有自主培育的6大品種12大品系種豬產品。在養豬業,育種就是該賽道的“芯片公司”,俗稱“豬芯片”,這是一項艱難的技術。與芯片相比,每代芯片的研發週期大約3-4年,而種豬需要10年。
1998年,吳珍芳在華南農大任教後,先後聯合温氏股份完成了多個項目。2005年,由吳珍芳主持的新配套系品種“華農温氏Ⅰ號豬配套系”問世,大大提高了商品豬的生產效率。此後“温氏WSIII配套系”誕生,兩個新品種也是2005年至今我國唯一通過國家審定的瘦肉型豬新配套系。
種豬分子與細胞工程技術創新出現,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種豬全基因組選擇關鍵技術的國家。如今,通過工程技術和種豬產品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吳珍芳團隊建立超3000萬頭商品豬的種源保障體系,年創社會總產值超300億元。
吳珍芳與中芯種業背後,離不開兩大支柱——華南農大與温氏股份。
作為中芯種業的孵化機構,温氏股份成立於1983年,當年創始人温北英聯合廣東省一個縣城中7户8人,集資8000元創辦了廣東雲浮新興縣簕竹畜牧聯營公司。從一家小小的養雞場做起,温氏股份如今已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畜禽養殖企業。2015年11月,温氏股份成功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如今總市值超1000億人民幣。
説起與華南農大淵源,早在30多年前,雙方就已經建立了合作。曾雙方共同研發了祖代雞“新興黃”4個品種、“大華農”禽流感疫苗等不少畜牧生產領域的新技術,畜牧系的老師們也幫助温氏建立了良種繁育體系,培養了一大批飼養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多次打破了農業技術壁壘。其中,中芯種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孵化出來的。
目前,中芯種業在種豬方面已佔國內市場份額的20%。據國家官方數據,2021年全國出欄的生豬數量約6.71億頭,中芯種業已經能滿足其中14.9%的需求;而在2020年的數據顯示,國內的種豬進口數量約2萬頭,佔市場份額約30%到40%,雖然目前對進口豬的依賴仍然存在,但這一現狀正在漸漸扭轉。
其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截至2021年底的總資產和淨資產分別約為25.74億元和4.97億元,其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99億元,產生虧損2.89億元。今年上半年,中芯種業的營收約為3.57億元,虧損收窄至6332萬元。
此次增資,温氏股份、中芯種業承諾,中芯種業在2022年-2024年實現的種豬銷售量合計不低於約63.79萬頭,2025年-2027年合計銷量不低於約86.45萬頭。最低值均為其資產評估報告銷量預測數的80%。按照其承諾,截至2030年末,中芯種業的粵系曾祖代原種豬將實現國產替代率達到15%以上。
紅杉IDG都來了
種業,一條堪比芯片的超級賽道
成立僅一年的中芯種業憑什麼估值100億?這背後,一條鮮少有人提起的超級賽道開始浮現。
“現在種業很火,但門檻極高。”一位看農業賽道的VC朋友透露。種業向來被譽為農業的"芯片"。以農作物種子為例,如果説芯片關係到製造業安全,那麼種子則關係到糧食安全。
簡單來説,我們吃到的米飯、水果、蔬菜、豬牛肉禽等,都是經歷過千萬次育種,被改良出來最終版本。如今被端上飯桌的白米飯,是袁隆平團隊歷經近20年,集結了近半個中國的農業科研能力所做出的成果,當中所需要的時間與技術投入,不亞於當下火熱的芯片賽道。
然而,與發展進入白熱化的國際種業相比,我國的種業發展依然面臨着種源“卡脖子”問題,核心技術掌握水平較低、種業產業大而不強。“除了雜交水稻,我們大多數育種公司都落後於國外。” 一位農業從業人士無奈表示,“如果我們想吃到便宜好吃的菠菜、胡蘿蔔以及一些肉禽類和熱帶水果,還要向歐美國家買種子。”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全文正式發佈。文件提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其中,生物育種位列八大核心攻關技術。
無獨有偶,2021年7月,農業科技巨頭先正達集團科創板上市申請被上海交易所正式受理,擬募資達650億元,被稱為近十年A股最大IPO。先正達是全球最大農作物保護公司和全球第三大種子公司,2017年,公司被中國化工集團收購,意味着中國種業在全球有了一席之地。
“種業是農業科技的塔尖和核心,種子塑造了農產品生產的基本‘人格’,種業可以説是農業的‘芯片’。”梳理了整個農業產業鏈後,一直關注農業的國投創益團隊發現,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維度來看,戰略價值最高的就是種業。
越來越多投資人嗅到了這一隱秘賽道。截至2022年4月,國投創益已經完成對隆平生物、瑞豐生物、大北農生物等5家生物育種核心企業的投資。其中,隆平生物是國內生物育種領軍企業,主要聚焦玉米、大豆、水稻等主糧作物生物育種的關鍵芯片技術,去年8月,隆平生物拿下了紅杉中國的一輪投資。
時間拉回今年2月,專注玉米培育的邁澤裕豐獲得IDG資本的天使輪融資。成立不到一年,邁澤裕豐目前已經組建了育種團隊、測試團隊、運營團隊、生物技術信息團隊等多個團隊,並在玉米育種上提出並採用了國際先進的5G育種方案。
“種業卡脖子到底卡在哪裏?通過與全球種業對比,我們發現是卡在生物技術上了。”一位專注農業的VC投資人表示,“生物育種是一個在全球應用多年、非常成熟的技術,通過突破生物育種技術,可以將我國糧食生產的單產水平顯著提升。”
今年3月,致力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開發的“齊禾生科”宣佈完成了由杏澤資本獨家領投的逾億元人民幣種子輪融資,這是中國已公佈的基因編輯企業種子輪投資的最大手筆。公司成立於2021年,創始團隊包括在基因編輯學術領域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博士,目前,齊禾生科正着力開發新型基因編輯技術並探索其在生物育種等各領域的應用,以期佔據基因編輯技術制高點。
“在經濟內循環的背景下,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穩定重要農產品供給是實現經濟穩步向前的物質基礎。” 中泰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在此趨勢下,大豆、玉米轉基因證書陸續發放,商業化推廣一旦啓動,市場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換言之,種業也是一場攸關供應鏈安全的戰役。“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需求市場,規模達1200多億元,中國在數十年內緊追國外上百年農業發展歷程,實現‘種業自由’迫在眉睫。”一位農業VC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