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的篇章開啓,面對新的發展環境、新的轉型階段、新的業務佈局,各險企的保費收入情況更受關注。2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A股五大上市險企1月合計實現保費收入5651.89億元,同比下降1.18%,保費增速呈四降一升局面,其中,中國平安是唯一保費正增長的企業。
綜合來看,隨着車險業務回暖,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穩健增長;壽險公司保費收入有所分化,整體呈下滑趨勢。儘管保險業目前仍然經歷着轉型帶來的“陣痛”,但發展前景被一致看好。
“開門紅”動力不足,壽險保費下滑
首月保費數據中,壽險公司的“開門紅”情況最受關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多家壽險公司1月保費收入處於負增長狀態。
具體來説,5家壽險公司1月共取得保費收入4321.54億元,同比下降2.7%。其中,平安人壽保費收入1029.41億元,同比增長4.43%,平安人壽也是唯一一家壽險保費收入實現正增長的。人保壽險保費收入392.47億元,同比下降15.81%;太保壽險保費收入為526.85億元,同比下降5.72%。
談及2023年首月壽險公司保費承壓的原因,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佔軍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在監管部門要求保險公司業務平穩增長、淡化“開門紅”的引導下,保險公司更加重視平滑季度乃至月度保費增長;另一方面再加上1月春節假期,保險公司有效工作日的減少也導致保費增速放緩。
資深精算師徐昱琛進一步分析,除了春節假期導致的工作週期縮短,1月上旬的疫情影響也導致代理人工作停擺,而各家公司推出的“開門紅”產品仍以快返型年金為主,並沒有什麼新意,對消費者來説產生了“審美疲勞”。
展望後市,隨着居民儲蓄意願提升,壽險公司未來發展被一致看好。國君非銀劉欣琦團隊預測,從需求側看,疫情不確定、權益市場震盪等因素影響下,居民的風險偏好仍然維持低位,而年初恰逢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最旺盛的時點,從而帶來保險儲蓄類產品的配置需求。從供給側看,由於1月疫情及假期擾動隊伍展業,部分公司2月啓動二次“開門紅”,3月強化一季度衝刺,通過費用激勵的方式激發代理人的銷售潛力。
宋佔軍也表示,2023年業務的恢復增長,主要來自後疫情時期經濟社會生活的全面恢復,尤其是消費者收入的增長,在這一基礎上,個人養老金等養老健康保障業務也將進一步助力市場發展。
財險持續反彈,未來增勢明顯
相較於壽險公司持續承壓,經過車險綜改後財險業“提質、降本、增效”的改革成效初步顯現,業績回暖明顯,在開年表現出良好的增長趨勢。
從具體保費收入情況來看,1月3家險企共取得保費收入1165.66億元,同比增長2.04%。其中,人保財險保費收入611.73億元,同比增長1.23%;平安產險保費收入320.82億元;太保產險保費收入233.11億元,同比增長10.9%。
回望2022年,不少財險公司實現了保費規模與利潤的同比雙升。市場預計,受益於車險業務持續回暖,非車險業務繼續提升,上市險企產險業務將保持穩健增長。而頭部險企有望憑藉在費率、渠道方面優勢,有望進一步擴展盈利空間。
信達證券分析師王舫朝在研報中預測,綜合考慮當前各地消費刺激政策下乘用車銷量有望逐步復甦以及非車險相關政策支持等因素,認為2023年車險和非車險均有望維持穩健增長。
招商非銀鄭積沙預測,從2023年全年來看,在各項穩增長政策加快落地,以及支持新能源汽車等消費和推進鄉村振興等措施的政策出台下,車險和非車險業務均有望實現較好增長。同時2023年財險行業仍將延續嚴監管,財險行業的競爭格局預計將趨於穩定,在社會活動恢復下,頭部公司憑藉定價優勢和規模優勢有望繼續領先同業,看好2023年財險行業的穩健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