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何氏眼科不差錢IPO 收購民非機構合法性被問詢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財經

進入2021年,民營眼科醫院“扎堆”IPO。繼華廈眼科、普瑞眼科之後,何氏眼科近期在深交所網站更新了招股説明書(申報稿),預備登陸創業板。

本次IPO何氏眼科計劃募資4.9億元,一部分用於瀋陽眼科醫院擴建,以及北京、重慶兩地眼科醫院新建,剩餘的2.35億元主要用於視光服務業務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去年底,何氏眼科賬面上的貨幣資金接近6.13億元,完全可以覆蓋募投項目的全部開支。為什麼募投項目不使用自有資金?招股書並未作出解釋,新京報記者發函何氏眼科,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回應。

何氏眼科IPO更大的隱憂是其“身份”問題。2015年12月開始,何氏眼科陸續發起對多家民非組織(民辦非企業)醫院的收購,並將其性質變為私營企業。深交所在審核問詢函中,要求何氏眼科説明其民辦非企業單位資產及技術進行轉讓是否合法、有效。

海歸博士兄弟創建眼科醫院,三家門店貢獻六成營收

何氏眼科前身為2009年成立的何氏有限,由何偉、何向東、付麗芳等人一同創辦,三人作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何氏眼科63.31%的股份,是公司的控股股東兼實際控制人。

何偉、何向東兄弟二人均有海外留學經歷。1993年,何偉拿到日本國立九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弟弟何向東也拿到該校的醫學博士學位。

1995年,何偉與剛畢業的弟弟一同回國。之後,二人陸續聯合創辦了瀋陽何氏眼科醫院等醫院和瀋陽何氏眼鏡有限公司、遼寧何氏醫學院等機構。除遼寧何氏醫學院外,上述醫院和眼鏡公司於2009年後陸續併入何氏有限,成為上市公司當前的核心資產之中的一部分。

招股書顯示,至2020年末,何氏眼科總資產達11億元,淨資產9.6億元。2018-2020年,何氏眼科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1億元、7.5億元和8.4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5610萬元、8060萬元、1億元。

截至2020年底,何氏眼科共擁有35家控股子公司,依靠這35家子公司,何氏眼科打造了一套“三級眼健康醫療服務模式”,即初級眼保健服務、二級眼保健服務和三級眼保健服務,三者形成金字塔式結構,初級眼保健服務在最底層。

其中,最核心的當數三級眼保健服務,定位為區域疑難眼病診療門店,目前僅3家門店,分別是瀋陽何氏眼科醫院有限公司、大連何氏醫院有限公司和葫蘆島何氏眼科醫院有限公司。這三家門店貢獻了公司絕大多數收入。2020年,三大門店各項收入合計5.08億元,佔期內總營業收入的60.5%。其中收入最高的是瀋陽何氏眼科醫院有限公司,2020年總收入為3.05億元,佔總收入比重36.3%。

初級眼保健項目當前淨利率最高,利潤率提升速度最快。其淨利率由2018年的5.18%提升至2020年的20.29%。二級眼保健項目則一直虧損狀態,報告期內淨利率分別為-24.23%、-22.13%和-16.23%。

按主營業務細分,何氏眼科業務則可劃分為眼科專科診療服務以及視光服務。眼科專科診療服務又劃分為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兩項。截至目前,手術業務依舊是何氏眼科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但其佔收入比重逐年下滑。2018年-2020年,公司手術治療收入分別為3.5億元、4.0億元和4.4億元,佔主營收入比分別為57.76%、53.96%和52.4%。

視光服務業務即是“屈光不正光學矯正”業務,服務內容包括框架眼鏡、角膜接觸鏡的驗配等,類似於眼鏡店。這部分收入近年來穩步提高。2018年-2020年,該項收入分別為1.6億元、2.2億元、2.7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為26.63%、30.07%、32.8%。

募資近5億背後:賬上資金足以支付募投項目

本次IPO,何氏眼科計劃發行不超過3050萬股,計劃募資4.94億元,募投項目共5個,分別為瀋陽何氏醫院擴建項目、北京何氏眼科新設醫院項目、重慶何氏眼科新設醫院項目、何氏眼科新設視光中心項目和何氏信息化建設項目。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截至2020年年底,何氏眼科賬面上擁有貨幣資金近6.13億元,且合併資產負債率僅12.78%。這意味着何氏眼科的自有資金足以支付這5大項目的開支。但招股書顯示,這5個項目的投資資金將全部由發行股票募集的資金來解決,招股書並未就此作出解釋。新京報記者發函何氏眼科,截至發稿未得到回應。

4.94億元募投資金中,瀋陽何氏醫院的擴建項目計劃投入高達1.37億元,而北京何氏眼科、重慶何氏眼科的新設醫院項目投入資金僅4559.69萬元和3537.53萬元。

單個項目中投資金額最多的當數何氏新設視光中心項目。記者注意到,其計劃在全國新建67家視光中心門店中,計劃開在遼寧省內的就有30家。

新京報記者還注意到,何氏眼科現有35家子公司中,2018年以後新開的有15家(其中,二級眼保健機構13家,區域管理公司兩家),多數集中在遼寧,其餘則分佈在重慶、上海、北京、博鰲、深圳、雄安、保定七個城市。

這15家門店絕大多數處於虧損狀態,已披露數據的唯一盈利的僅有成都何氏視佳眼科醫院有限公司。

根據新京報記者統計,目前35家控股子公司中有23家2019年存在不同程度虧損(另有海南博鰲何氏眼科醫院有限公司2020年12月31日才註冊成立,尚無業績表現),虧損家數佔比高達70.59%。

何氏眼科方面對此表示,部分子公司處於虧損狀態,系受醫療服務行業需要一定時間市場培育才能盈利的特點影響。培育期新設醫療機構前期普遍虧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實現盈利。

三年醫療事故50起,研發費用不及行業龍頭1%

作為一家民營眼科醫院連鎖企業,何氏眼科的技術儲備問題也值得探究。

截至去年底,何氏眼科共有1731名員工,其中醫師358名,副主任以上級別的醫師共108名,主治醫師128名。

不過,根據招股書,這些醫師並非全部只在何氏一家企業工作,有部分人員是多點執業,招股書中並未披露這部分醫師的人數,因此並不能看出何氏醫院的技術實力。

公開資料顯示,國內眼科醫院“重銷售、輕研發”現象普遍,然而與同行相比,何氏眼科“研發費用率過低”問題仍顯得比較突出。

2018年-2020年,公司連續三年研發費用216萬元、161萬元和160萬元,佔當期營收比例分別為0.35%、0.22%、0.19%。

記者發現,同行業同樣衝刺IPO的公司中,華廈眼科僅2020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即達到1287.46萬元,佔期內營收比例為0.71%。2017年以來,公司研發費用率均在0.6%以上。

與行業龍頭愛爾眼科相比,何氏眼科的研發投入更是遠遠不及。

2019年-2020年,愛爾眼科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52億元、1.64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52%和1.38%。由此計算,何氏眼科2020年研發費用不及愛爾眼科1%。

研發投入較低,何氏眼科將主要精力花在了銷售上。2018年以來,何氏眼科銷售費用分別為7518萬元、1.03億元、1.06億元,佔營收比重分別為12.25%、13.84%、12.73%,銷售費用率連續三年超過同行業上市公司均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何氏眼科近年來醫療糾紛多次發生。

2018年以來,何氏眼科共發生50多起醫療糾紛,其中多起白內障手術糾紛尚無結果。公司在首次申報時亦未披露具體糾紛或事故信息,在被監管問詢之後,何氏眼科才披露相關信息。

報告期各期,公司已完結且涉及的醫療糾紛經濟賠償/補償的醫療糾紛分別為23起、20起和14起,涉及患者數量57人,產生的經濟賠償/補償對應的營業外支出分別為64.42萬元、105.11萬元和60.79萬元;其中,公司經濟賠償/補償金額在10萬元以上的醫療糾紛共7起。

民非組織改制合法性問題或影響上市

深交所的問詢結果顯示,何氏眼科當前能否過會主要焦點在於“民非組織重組是否合法”。

IPO説明書顯示,何氏眼科旗下的醫院實體之前多為民非組織,而不是民營企業。據四川一上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合夥人林小明解釋,民非組織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招股書顯示,何氏眼科當前大部分資產通過承接原民非醫院的資產而來,其中包括瀋陽何氏眼科醫院、大連何氏眼科醫院、葫蘆島何氏眼科醫院等。

2015年開始,何氏眼科陸續通過收購的方式,按淨資產價格將這些“民非組織”收入麾下,共花費9687萬元,收購之後這些機構的經營性質變更為企業。

深交所要求何氏眼科説明,收購上述經營性資產及負債是否已取得有關部門的認可、審批,相關資產及技術進行轉讓是否合法、有效。

保薦機構對此表示,何氏眼科均未因發行人收購民辦非企業單位經營性資產及負債的事項而被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予以行政處罰過,同時,民辦非企業單位所屬的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就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合規情況做出了書面確認。

此外,2015年12月收購民辦非企業單位經營性資產及負債事項,不涉及技術轉讓,發行人及其子公司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均未因發行人收購民辦非企業單位經營性資產及負債之事項而受到行政處罰,民辦非企業單位資產及負債轉讓合法、有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彭碩 編輯 趙澤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