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站穩3000點,“牛市旗手”再度異動,頭部券商合併傳聞再起……
7月2日,A股大漲,“牛市旗手”券商板塊掀起漲停潮,消息面上,兩大券商龍頭合併的消息再度傳來。據外媒報道,中信證券母公司中信集團將作為主收購方,從中央匯金手中購買中信建投的股份,從而成為其最大股東,相關細節仍在敲定中,但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內部均同意了這項合併計劃。
這個傳言在兩個多月前已“震動”市場,但這次相比上次傳言顯得更加明確和具體。值得玩味的是,4月14日傳言“滿天飛”的當晚,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均快速發佈了闢謠公告,但對於最新傳聞,券商中國記者多次聯繫,但兩家券商相關負責人均保持“沉默”,甚至直接掛斷電話。不過,7月2日深夜,中信建投、中信證券雙雙發佈公告稱,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也有券商分析人士認為,外媒報道的消息一看就是“假消息”,因為中信集團收購中央匯金所持有的中信建投股份,並不需要兩家券商內部討論同意。不過,多位受訪人士私下表示,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兩家券商合併是可行的,目前來看也有較大的可信度,其中至少有五大背景可以作為合併事項可行性的“蛛絲馬跡”。
其一、中信集團今年來核心高管相繼完成更替,處於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中信集團正開啓新的階段。
其二、中信集團對中信建投的業務和人事素來有較大話語權,中信建投證券的黨組織關係歸中信集團黨委管理。
其三、雙方在人事、文化上等多方面淵源頗深,合併不存在深度障礙。
其四、“中信系+中央匯金”持有中信建投股權比例超過40%,中信證券“清倉”減持虛晃一槍。
其五、同類項合併是打造航母券商的現實需要。
經過近日大漲,根據7月2日最新收盤價計算,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已屬於市值最高的兩家券商,總市值分別為3368.72億元以及3315.47億元,若合併,總市值將達到6684億人民幣,超過945億美元。就資產規模來看,根據2020年一季報,合併後資產規模將達到超過1.2萬億,淨資產為2400億,成為遙遙領先的內資券商“巨無霸”。
業內人士認為合併事宜“可信”
監管將出台何種措施來打造航母券商,深受各界關注。4月份,有傳言稱“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以及兩家公司主要股東中信集團和中央匯金等,正就兩家證券公司合併的可能性進行研究”。此後,兩家券商是否會合並,多次被業界探討,但多屬於“隔岸觀火”的狀態。
中信證券總經理楊明輝在6月23日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再次對該事項進行回覆,公司並未聽聞相關(與中信建投證券)合併消息。
7月2日,有外媒稱,中國正在加快可能合併國內最大兩家投行的進程,此舉將締造出一個規模820億美元的行業巨擘,並可能在中國130多家券商間掀起一股整合潮。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時間,有相關券商中層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兩家券商合併一事確在推進中,但從籌劃到出現實質性結果,可能需要兩三年時間。但該説法未得到進一步確認。
對於外媒報道事項的真偽,券商中國記者多方求證,並未獲得官方回覆,但是多位受訪人士私下表示,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兩家券商合併是可行的,目前來看也有較大的可信度。
不過,晚間中信建投、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稱,截至目前,公司未曾召開過黨委會審議批准上述傳聞所稱的相關計劃,也未得到任何股東有關上述傳聞的書面或口頭的信息,本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今年以來,中信集團高層人事變動頻繁。今年3月20日,央行原副行長朱鶴新接棒常振明,成為新一任中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5月29日,原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副總經理任生俊被任命為中信集團黨委副書記、監事長;6月中下旬,中信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王炯正式退休,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奚國華接任中信集團總經理之職務。
中信集團三位核心高管更替後,處於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中信集團正開啓新的階段。有業內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後續中信集團將分為兩大分集團,一個是金融集團,一個是實業集團,其中金融集團將由現任董事長組裝。
時至今日,中信建投證券依然在沿用中信的商標,無聲地向市場傳遞一種聲音,“我們淵源頗深”。除了商標的使用外,中信集團對中信建投證券的業務和人事有較大的話語權,這被視為二者可能合併的第二個大背景。
簡單回顧歷史,2005年,中信證券與中國建銀聯合收購了處在經營困境中的華夏證券,更名為中信建投,前者持股比例60%。後來,在“一參一控”政策的作用下,2010年末,中信證券將所持大部分股份轉讓給北京國管中心,中國建銀將所持股份劃轉給中央匯金。
2008年,中信建投與中信集團首次簽署《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簽約有效期為兩年。2010年以來,雙方關於商標使用事項已續簽4次,每次續簽合同的許可期限均為3年,最近一次商標使用簽約為2019年,有效期為兩年,至2021年4月份終止。
有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華夏證券的大股東本就是北京國資委,後來中信證券又將控股權賣給了北京國資委。不過本着“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原則,北京國資委並不具體參與業務開展,而是委託中信集團對中信建投證券的業務和人事上進行指導安排。
一個佐證是,自2011年起,中信建投證券的黨組織關係便由中信證券黨委整建制劃歸中信集團黨委管理。
再來追溯歷史淵源,中信證券早些年一直有單飛計劃,而該計劃獲得了中信集團的支持,過去幾年,中信集團也有減持中信證券股權的舉動。與此同時,增加對中信建投證券的持股比例,也曾是中信集團的一個備選方案。
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合併,從文化上和股東上來看,都不存在障礙。就單純從高管履歷來看,兩家券商多位高管都曾交叉任職。比如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曾參與籌建中信建投證券,2005年至2011年期間先後任中信建投證券總經理、董事長;中信建投證券董事長王常青自 1999 年 10 月至 2005 年 11 月任職中信證券,曾任投資銀行業務行政負責人、董事總經理併兼任企業融資委員會副主任。
從當前股權結構來看,中信集團確實有成為中信建投最大股東的可能性。
據2020年一季報,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持有中信建投證券26.84億股,持股比例為35.11%,為控股股東(這部分股權即將無償劃轉給北京金控集團,隸屬於北京國資委);中央匯金持股23.86億股,持股比例為31.21%,為第二大股東;中信證券持有中信建投證券5.01%股權,為其第三大股東;中信有限全資孫公司鏡湖投資持有公司4.6%股權,為第四大股東。
也就是説,中信系及中央匯金合計持有中信建投證券的股份比例為40.82%。如傳言報道,若中信集團從中央匯金手中購買股份,確實有成為中信建投最大股東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證券曾表示要“清倉”減持中信建投證券股份,但半年期滿,僅零星減持。此後公開場合,中信證券高管公開表態均為,暫時沒有出售中信建投股權的計劃。
有很多券業人士認為,國內133家券商的整體規模才抵得上一家高盛,在監管層打造航母級券商的大背景下,券商合併是大勢所趨。
券商中國專欄作家、資深券商人士程大爺此前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中國的券商太多了,頭部也不強,打造航母券商,必須要有合併。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淵源深厚,都是國資控股,存在合併的可行性。同類項合併可以做大份額,減少內部競爭,與國際投行抗衡。
業務互補上,合併後兩家券商的投行業務領先地位進一步強化。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共同的優勢業務在於投行,在股權承銷、債券承銷、併購重組等業務上均排名行業前三,若成功合併,將進一步強化領先地位。未來投行業務將成為券商機構業務的引擎。
此外,當初阻礙中信證券控股中信建投證券的主要因素是“一參一控”政策。券商中國記者獲悉,至少從2019年起,監管層就在討論取消“一參一控”,而在證券行業對外開放加速、混業經營可能再度迴歸、資本市場改革加碼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政策束縛有望破除。
資本市場率先“支持”合併
資本市場已率先“投票”支持了這場“醖釀階段”的合併。7月2日券商股迎來大漲,12只券商股漲停,中信建投便是其中之一。從近七天北向資金流向來看,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北向資金淨買入分別為5.71億元、3.94億元。
北向資金近日明顯活躍,其中7月2日全天單邊淨買入171.15億元,創6月19日以來新高;其中滬股通淨買入111.61億元,創2月3日以來新高。從近7天十大活躍個股成交來看,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位列前十,顯然,北上資金早已先知先覺。
曾在華夏證券任職多年並參與中信建投證券初期籌備、現任九州證券合規總監陳美興不對彭博消息的真假予以置評,但他認為,市場的反應值得關注。“時至今日,金融開放已經將銀行、證券、基金、期貨和人壽保險等牌照準入完全放開,‘外資狼’虎視眈眈。為了應對外資在資本實力、業務規模、創新水平和人才儲備等對開放後國內市場的衝擊影響,在國內打造超級券商既是市場投資者的普遍期待,也是管理層在金融供給側改革方面的努力方向。管理層選擇在資本實力較大,市場化水平高,業務規模排名靠前的頭部券商進行整合試點打造超級券商不是沒有可能。但是説會出現一波券商整合潮,有點牽強。畢竟國內券商千差萬別,各有特色,沒有必要非得做大才能做優。”
券業巨無霸將花落“中信系”?
由於目前官方並未確認該消息,若此事證為謠言,那麼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繼續“塵歸塵,路歸路”,在細分領域激烈廝殺。但如果傳言為真,二者的合併會產生什麼效應呢?
先來看資產規模,根據2020年一季報,中信證券總資產規模為9223.27億元,所有者權益合計1811.96億元,位居行業之首;中信建投證券總資產2870.14億元,所有者權益為589.27億元,位居行業第九。二者若實現合併,資產規模將達到超過一萬兩千億,淨資產為2400億,成為遙遙領先的內資券商“巨無霸”。
再看業務指標,如果合併同類項的話,兩家券商哪些業務的互補性較強,哪些業務要在競閤中繼續做大成長呢?
根據2019年年報,以最傳統的五大業務板塊來看,中信建投證券和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收入差距最小,前者36.85億元的證券承銷業務淨收入較中信證券44.65億元僅少兩成,利息淨收入較中信證券少三成;不過,中信證券的資管業務優勢非常明顯,57億元的淨收入是中信建投證券的6倍;自營淨收入158.9億元,是其2.6倍;代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較中信建投證券多160%。
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傳言為真或是假,國內要產生航母券商,都需要長久時日的打磨和突破。除了外延式的合併,現階段提升內力亦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