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基金張東一:中報季關注財報裏商譽和現金流暗藏的玄機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廣經濟之聲《基金觀察》,記者劉思強專訪廣發基金國際業務部基金經理張東一。本期主題:財報裏的商譽和現金流暗藏哪些玄機?

  劉思強:本週我們和大家着重探討在中報季如何從財報中抽絲剝繭,挖掘好公司、好行業、好基金。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説,財報不僅僅是用來挖“寶”的,更是要幫助自己排“雷”的。那麼,怎樣才能在複雜的數據中捕捉到財務造假的線索呢?

  張東一:財務造假有很多方式,不同的造假方式,財務報表體現出的特徵是不一樣的,需要投資者特別專業,並且對審計等方面信息有全面的瞭解才有可能看出其中的“門道”。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我建議大家關注一個比較常見的線索,就是長期自由現金流的狀況。

  因為企業的利潤,特別是短期利潤是比較容易造假的,比如通過體外循環、關聯公司交易等方式,但是想長期保持很健康的現金流是比較難的,造假也很難造出來。如果一家公司賬上能有很好的長期自由現金流,那麼大部分都是因為經營情況比較健康。如果經營上有一定壓力,是非常難以出現這種長期很健康的自由現金流的。

  劉思強:我們知道企業在併購時會產生大量的商譽,那麼通過財報能否判斷出是否有計提商譽而爆雷的風險呢?

  張東一:首先要清楚商譽的來源。商譽是來自於收購的時候,我們付出的價格超過被收購標的淨資產溢價部分會產生商譽計提,這和國內會計準則有關係。因為我們的會計準則對於商譽採用的是風險測試後的減值處理。就是説,如果預計被收購的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無法補償收購時的溢價部分,那就對它進行減值處理,但是處理的過程首先並不會影響現金流。

  第二是預計未來企業盈利狀況會不會產生損失。其中更多的是會計估計的成分,如果只是就一次的事件來説,我們要客觀地審視這到底是不是很大的事情。因為它首先存在會計估計,這不是純客觀的。其次是它不影響現金流。

  但是如果一個公司主體頻繁出現比較大的商譽減值,我們就有必要擔心這家公司在收併購過程中的初衷,以及選擇收併購標的和決定價格的能力,還有它後期的整合能力是不是有問題。

  對於是否爆雷這樣的預測,更多的是對於已經被收購的公司本身做相關的研究。但實際情況是,被收購的公司一般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在目前的情況下,信息披露相對母公司是比較有限的,僅靠報表對子公司財務數據進行分析、預測是比較難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多通過對這些公司進行調研或者開展行業性的研究,去發現報表外的信息,才有可能預判是否可能存雷。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國內商譽處理方式不進行攤銷處理,而是進行減值測試,然後再減計的方式,這種處理本身是鼓勵收併購的。如果我們採用商譽攤銷的模式,同樣的事情就不會出現爆雷,只是一個會計處理上的問題。所以,關鍵在於這件事情產生背後的本因。

  劉思強:最後我們再回到2020年下半場,特別是A股當前3300點之上投資,投資者的超額收益可能會從哪裏來?

  張東一:我覺得其實超額回報主要是來自於我們對行業或者是公司有超於市場平均水平或者遠超於市場絕大多數水平的認知和研究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衡量一個公司的估值是否合適,衡量一個公司的質量從長期來看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只有知道這些,我們才能搞清楚股價什麼時候高、什麼時候低;才能知道哪些公司值得長期去買。搞清楚這兩點,再找到一個合適的價格買入,並且堅持長期持有,才有可能獲得價值增長的回報。

  但是,以上所有的這些過程都是基於我們對於未來的預測,比拼的就是我們的研究能力和認知的水平。客觀來説,每個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這是我們面臨的硬約束。所以,我們要明確自己超過市場平均認知的能力在哪裏,也就是要先確定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出現好的機會的時候,能夠全壘打,獲得超額收益。在不是自己能力圈的時候,則不要盲目亂動,要對市場保持敬畏,避免在不適合自己的機會或者潛在風險比較大的時候,因為一時衝動導致頭寸產生大的損失。

  風險提示:上述觀點不代表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基金投資需謹慎。

  《基金觀察》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經濟之聲《交易實況》欄目特設的投資專欄。對基金業內專業人士進行深度訪談,聚焦資本市場,分析市場熱點,幫助投資者把握投資機會。週一至週五交易日,經濟之聲10:30播出。

  嘉賓:張東一,約克大學理學碩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理學碩士,12年證券從業經驗,近4年公募基金管理經驗。現任廣發基金國際業務部基金經理,管理廣發聚優混合、廣發估值優勢等基金。

  劉思強,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專欄編輯、記者;《基金觀察》製作人、財經評論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68 字。

轉載請註明: 廣發基金張東一:中報季關注財報裏商譽和現金流暗藏的玄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