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基金观察》,记者刘思强专访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基金经理张东一。本期主题:财报里的商誉和现金流暗藏哪些玄机?
刘思强:本周我们和大家着重探讨在中报季如何从财报中抽丝剥茧,挖掘好公司、好行业、好基金。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财报不仅仅是用来挖“宝”的,更是要帮助自己排“雷”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复杂的数据中捕捉到财务造假的线索呢?
张东一:财务造假有很多方式,不同的造假方式,财务报表体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需要投资者特别专业,并且对审计等方面信息有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建议大家关注一个比较常见的线索,就是长期自由现金流的状况。
因为企业的利润,特别是短期利润是比较容易造假的,比如通过体外循环、关联公司交易等方式,但是想长期保持很健康的现金流是比较难的,造假也很难造出来。如果一家公司账上能有很好的长期自由现金流,那么大部分都是因为经营情况比较健康。如果经营上有一定压力,是非常难以出现这种长期很健康的自由现金流的。
刘思强:我们知道企业在并购时会产生大量的商誉,那么通过财报能否判断出是否有计提商誉而爆雷的风险呢?
张东一:首先要清楚商誉的来源。商誉是来自于收购的时候,我们付出的价格超过被收购标的净资产溢价部分会产生商誉计提,这和国内会计准则有关系。因为我们的会计准则对于商誉采用的是风险测试后的减值处理。就是说,如果预计被收购的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无法补偿收购时的溢价部分,那就对它进行减值处理,但是处理的过程首先并不会影响现金流。
第二是预计未来企业盈利状况会不会产生损失。其中更多的是会计估计的成分,如果只是就一次的事件来说,我们要客观地审视这到底是不是很大的事情。因为它首先存在会计估计,这不是纯客观的。其次是它不影响现金流。
但是如果一个公司主体频繁出现比较大的商誉减值,我们就有必要担心这家公司在收并购过程中的初衷,以及选择收并购标的和决定价格的能力,还有它后期的整合能力是不是有问题。
对于是否爆雷这样的预测,更多的是对于已经被收购的公司本身做相关的研究。但实际情况是,被收购的公司一般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在目前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相对母公司是比较有限的,仅靠报表对子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是比较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多通过对这些公司进行调研或者开展行业性的研究,去发现报表外的信息,才有可能预判是否可能存雷。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国内商誉处理方式不进行摊销处理,而是进行减值测试,然后再减计的方式,这种处理本身是鼓励收并购的。如果我们采用商誉摊销的模式,同样的事情就不会出现爆雷,只是一个会计处理上的问题。所以,关键在于这件事情产生背后的本因。
刘思强:最后我们再回到2020年下半场,特别是A股当前3300点之上投资,投资者的超额收益可能会从哪里来?
张东一:我觉得其实超额回报主要是来自于我们对行业或者是公司有超于市场平均水平或者远超于市场绝大多数水平的认知和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衡量一个公司的估值是否合适,衡量一个公司的质量从长期来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只有知道这些,我们才能搞清楚股价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才能知道哪些公司值得长期去买。搞清楚这两点,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买入,并且坚持长期持有,才有可能获得价值增长的回报。
但是,以上所有的这些过程都是基于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测,比拼的就是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认知的水平。客观来说,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是我们面临的硬约束。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超过市场平均认知的能力在哪里,也就是要先确定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出现好的机会的时候,能够全垒打,获得超额收益。在不是自己能力圈的时候,则不要盲目乱动,要对市场保持敬畏,避免在不适合自己的机会或者潜在风险比较大的时候,因为一时冲动导致头寸产生大的损失。
风险提示:上述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基金观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栏目特设的投资专栏。对基金业内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聚焦资本市场,分析市场热点,帮助投资者把握投资机会。周一至周五交易日,经济之声10:30播出。
嘉宾:张东一,约克大学理学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理学硕士,12年证券从业经验,近4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现任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基金经理,管理广发聚优混合、广发估值优势等基金。
刘思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专栏编辑、记者;《基金观察》制作人、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