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上海證券報】;
公募基金行業高速發展,頭部公募的虹吸效應愈演愈烈。頭部公募全面分享了行業增長的紅利,在管理規模、營收利潤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在投研、渠道和品牌幾大方面,頭部公募的優勢也在不斷集中。
頭部公募“大象起舞”,中小基金公司還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嗎?行業格局是否就此固化?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特色化是中小基金公司短期突圍的“好牌”,但絕不能只有特色化,只有從投研體系搭建、人才隊伍培養、企業文化建設等多方面持續發力,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躍升。
公募業分化不斷加劇
統計顯示,易方達基金2020年營業收入達92.05億元,同比增長48.94%,淨利潤則增長59.27%至27.5億元。與此同時,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2020年營業收入分別達到66.43億元、62.51億元,同比增長62.9%、89.2%;淨利潤分別達25.66億元、18.24億元,同比增長105.53%和53.76%。亮眼的數據背後,體現了行業高速發展下頭部公募的絕對優勢。
一方面,去年公募資產規模增長了5.12萬億元,達到19.89萬億元。頭部公募的規模優勢尤為明顯,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規模排名前20的公募機構管理的基金規模合計達到13.75萬億元,佔公募行業的比例達六成以上。
其中,天弘基金、易方達基金管理的基金資產超過了1萬億元,牢牢佔據行業頭部地位。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緊追其後,管理的基金資產超過了8000億元。
給持有人創造的盈利方面,天相數據顯示,143家公募機構在2020年實現盈利1.98萬億元。其中,排名前20的公募機構盈利總額達到1.37萬億元,佔比接近七成。其中,易方達基金2020年盈利最大,達到1608.05億元;其次是匯添富基金,達到1114.7億元;廣發基金、華夏基金、富國基金3家公募機構的盈利也超過了900億元。
明星基金經理強大的吸金能力,成為頭部公司的“招牌”。截至去年底,個人主動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基金經理,均來自頭部公募機構。其中,易方達基金張坤、廣發基金劉格菘、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南方基金茅煒等7位基金經理去年底的管理規模超過600億元。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海基金、浙商基金、南華基金等部分基金公司2020年卻陷入虧損,折射出中小公司的發展困難。從規模來看,中小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增長乏力。數據顯示,包括達誠基金、華晨未來基金在內的61家公募去年底的規模還不足200億元,更有國融基金、新沃基金等13家公募的盈利不足1億元。
正負效應的螺旋式累積
“展望未來,公募基金行業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信達澳銀基金投資管理部負責人兼運營管理總部總監方敬表示,一是國內經濟轉型背景下,增長模式由勞動力與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產業、新公司、新的投資機會不斷湧現;二是基於經濟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在註冊制的推動下,中國企業證券化率快速提升,有望帶來資本市場的長期慢牛行情。
在此大環境下,業內人士表示,規模和業績的螺旋式上升,將給大型基金公司帶來更大發展空間。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投研團隊培養,還是企業文化孕育,更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滬上某投研總監提到,對於大公司來講,公司有資源、有底氣搞基礎設施建設,像開發數據挖掘平台、打造ETF系統、進軍金融科技等,此外還有成熟的風控體系。大公司可以打造出高度協同的投研平台,培育各種風格清晰穩定、業績優秀的團隊。
此外,頭部基金公司在品牌宣傳上具有優勢,積累了較強的品牌認知度。“大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一年的品牌宣傳費用只有幾百萬元不等,而頭部公司的品牌投放覆蓋了傳統媒體、户外廣告、互聯網等多個平台,一年宣傳費用甚至能達上億元。”華南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中小基金公司還面臨投研人手不足、優秀基金經理不多、銷售渠道難開拓等諸多問題。
突圍不能只憑特色化
行業分化日益加劇,頭部基金公司強者恆強,對於中小基金公司來講,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實現彎道超車?
北京某基金公司高層人士分析稱,基金公司的終極目標是打造一種“全天候”能力,這意味着,在任何市場環境和風格之下,都能有賺錢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投資管理能力。
對於大基金公司來講,得益於其完備的團隊配置,總能“東方不亮西方亮”。對於中小公司來講,特色化是出路,但需要基金公司苦練內功、厚積薄發。
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化之後的可持續化,是關乎公司發展壯大的更關鍵的因素。
該基金公司高層人士強調,特色化是中小基金公司的一張牌,但想要“彎道超車”,需要更多“好牌”。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搞的“特色化”,其實是把某種策略做到極致,但任何策略都有失靈的時候,如果僅有一種在某一時段特別有效的策略,在其他時段也可能被市場遺忘。對於中小基金公司來講,打造特色化只是第一步,在完善這類投資策略後,其他策略(投研團隊)後續也得跟得上。
北京另一基金人士則認為,對於中小基金公司來講,難在是否有“拿得出手的產品或基金經理”。如果能挖來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基金經理,才能在權益投資上擁有一定話語權。但值得注意的是,挖人是有成本的,短期或許可能憑藉優渥的條件,吸引明星基金經理加入,但長期來看,一套完整的公司體制和企業文化,才是留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