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科環保上市看環保行業的困境!
7月8日,中科院實際控制的中科環保在創業板上市。上市首日大漲110.2%,報價8.03元/股,全天換手率超73%。同樣在上市的其它兩隻個股元道通信跌1.53%,思科瑞跌3.12%,這也是時隔近2個月,新股市場再次大面積出現破發股。
看得出來,市場對於中科環保的投資熱情還是有的,但為何環保行業的上市公司卻一直被“冷落”?
相較於其他行業,市場給予環保行業公司的估值明顯低於其他行業;從近幾年的板塊走勢及景氣度來看,環保行業似乎一直被“冷落”。不受資金重視,個股少有的幾次炒作還都是“蹭”其他行業的熱點。
在行業板塊估值排名中,環保行業整體估值26.93倍,排名倒數第22位,而排在其後面的,則大多是傳統低估值行業銀行、金融、公共事業等板塊。
行業增收不增利
從不少環保行業上市公司2021年年報中可看出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比方説東方園林,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04.87億元,同比增加20.18%;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則是-11.58億元,同比減少135.32%。
博天環境,2021年實現營收11.48億元,歸母淨利潤則是-14.2億元。
啓迪環境,2021年實現營收84.81億元,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則是虧損45.4億元。
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兩大數字,一增一減,可以看出環保企業的尷尬。
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統計,2021年,176家上市環保企業中(A股146家、港股29家、新加坡1家),有70家淨利潤同比下滑,下滑比例接近四成。較2020年整體盈利水平有所下降。
此外,還有29家環保企業出現了虧損,佔比17%。虧損企業中水務企業佔比相對較高,不少為昔日細分龍頭企業。例如雲南水務2021年營收52.81億元,同比下降37.11%,歸母淨虧損10.02億元。
數據顯示,A股上市環境企業平均毛利率約為27%。
應收賬款高企 流動性風險大
以2021年營收排名靠前的首創環保與瀚藍環境為例:首創環保2021年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63.30億;瀚藍環境2021年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17.31億。而首創環保2021歸母淨利潤22.87億元;瀚藍環境2021年歸母淨利潤11.63億元。
實際上,這種情況已持續多年:
首創環保2017年至2021年間,營收分別為92.85億元、124.6億元、149.1億元192.2億元、222.3億元。而伴隨着營收的逐年增長,其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也在逐年增長,分別為23.19億、30.22億、39.29億、50.42億、63.30億。
在上市公司應收賬款規模及應收賬款所佔收入比例不斷擴大的情況下, 公司的利潤質量將不斷下降。
這也是環保行業公司的“通病”、“久病”。
究其根本,是環境上市公司以水務和固廢企業居多,客户主要涉及各級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不少企業提到,市政環境治理項目受市政項目竣工結算流程長、政府方客户付款審批程序複雜等因素影響,項目結算進度和老舊項目回款不及預期。
有企業2021年止盈轉虧,虧損額度達到3億多,公司在年報中對虧損理由作出如下表述,2021年是地方政府人員變動多,有情況瞭解和熟悉過程,加大了公司應收賬款回收難度,延長了回款時間,加劇了資金週轉壓力。
就在不久前,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也表示,拖欠問題是尤為突出的行業“老大難”問題,不僅會加劇企業壓力,一旦企業運營受阻,會對環境基礎設施的長期達標運營產生影響,增大環境公共安全風險。
馬輝指出,拖欠問題成因複雜,很多與體制機制的深層次矛盾有關,需要從制度上加以解決。建議建立長效、常態化溝通機制,建立更加平等、更加規範的市場主體關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壓實地方屬地和部門監管責任,加強政府履約能力、提高政府和國資企業的信用,不欠新賬、逐步解決舊賬。與此同時,創新投融資模式,形成多元化、市場化回報機制,增強環境項目造血能力,減輕財政壓力帶來的付費風險。
門檻低、參與者眾多 行業競爭加劇
近幾年,產業快速發展,更多競爭者湧入,一些細分領域市場趨近紅海,競爭激烈程度日益加劇。環保行業相較於其他行業而言門檻低,導致參與者眾多,除已上市的大型企業外,其他未上市的中小環保企業更是多如牛毛。
2021年我國現存“環保”相關企業共300萬家。從註冊資本來看,環保企業註冊資本高於1000萬的共82萬家,佔比27%。註冊資本在100萬以內的環保企業佔比23%。註冊資本在500萬-1000萬元的環境保護企業佔比17%。
參與者多,僧多粥少,導致最後攤到每位參與者頭上的蛋糕也就更小了。
不少企業在年報中反映,企業經營毛利率進一步下滑。比如受危廢處理市場競爭的影響,企業主盈的無害化處置業務盈利能力受到影響,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降約8.72%,從而整體影響公司盈利水平。
監測行業也同樣面臨競爭壓力,這幾年環境監測行業市場下沉,監測設備容量下降,對企業而言,無疑加重了負擔。此外,工程板塊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不少企業在年報中都提到這一問題。
還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國企央企逐步深入融入,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競合關係發生改變,國企央企逐漸佔據主導,各方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的站位都需要磨合調整。
環保產業未來產值超有望17萬億
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是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之一。隨着環保治理的力度不斷加大,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不斷擴大,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測算,實現中國“十四五”環境治理目標,生態環境投資需求約為6.8萬億元至8萬億元,年均投資需求約1.4萬億元到1.6萬億元;要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峯目標,年資金投入需求約為2.1萬億元。
伴隨着國家在政策層面對環保行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強,環保產業的規模也將越來越大。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預計,隨着市場需求的繼續釋放,2025年環保產業營業收入有望突破3萬億元。基於不同環保細分領域2020年運營收入及2021年預測及“十三五”期間累計投資情況,大部分環保細分領域仍屬於需求旺盛的成長期。
根據生態環境部有關報告,到2030年全國低碳產業的產值預計將達到23萬億元,對GDP的貢獻率將超過16%。未來三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將會增大,節能環保產業仍將保持高速發展。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計,2022-2026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1.67%,2023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有望擴大到13萬億元,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提高。到2025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17.50萬億元。
當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應收賬款的問題若能解決,或將隨着產業空間的進一步打開而吸引資本重新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