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從養雞看科技自力更生之難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0月29日文章,原題:從高科技養雞看自主之難  要看清楚京海禽業剛出生一天雛雞的樣子,需要花點工夫。它們的叫聲平淡無奇,羽毛柔軟,但卻是高產的肉雞。作為美國和歐洲實驗室數十年基因研究的產物,它們在中國孵化得益於全球供應鏈。這些產業鏈比人們想象的要脆弱得多。動物疾病、美中貿易戰和新冠疫情都對工業化雞肉供應造成威脅。這使得這些小雞成為一個有趣的窗口,從中一窺中國與高科技全球化之間日益複雜的關係。中國因高科技全球化而繁榮,但中國政府也擔心過度依賴外國。       白羽肉雞可以在出生40天內長到2.5公斤。本土品種黃羽雞出欄時間要長一倍,體重卻只有白羽肉雞的一半。

筆者在京海禽業見到的是血統雞的第五代。血統雞經過了80年的選育,具有生長快、腿骨強壯和抗病等特點。經過一波又一波的整合,該行業由西方的兩家公司主導。最有價值的血統雞從未離開過美英最高安全級別的農場:一隻血統母雞可能產生400萬個直系後代。它們的第二代被空運到巴西、英國和新西蘭等國,部分原因是為了防範禽流感等疾病的侵襲。第三代雛雞被空運到京海等中國當地的合作伙伴那裏。中國每年進口160萬隻第三代白羽雛雞。

長期以來,中國的育種者一直試圖培育本地品種。從進口第三代或第四代雞中進行育種是一個糟糕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們的基因已不如祖代種雞。中國國務院今年9月發佈了一份關於禽畜養殖的文件,稱肉雞育種是優先事項。但外國大公司拒絕了向中國輸送二代種雞的呼籲。高科技養雞不像高鐵那樣時髦,也不像量子計算機那樣“聰明”。但足以説明科技自主是多麼困難。(陳俊安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67 字。

轉載請註明: 英媒:從養雞看科技自力更生之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