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有温度,金融活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監管頻出政策幫扶小微企業的背景下,六大國有銀行這張“普惠”答卷完成情況如何?從2021年年報中或許可以窺見一二。
據統計,2021年六大行普惠型小微貸款餘額合計為6.4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了33.95%。
增量降利彰顯大行擔當
2021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要求普惠型小微貸款全年繼續實現增速、户數的“兩增”目標,強化“首貸户”服務,保持穩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給。
六大行在貢獻普惠金融力量方面仍發揮着“頭雁”作用。具體來看,截至2021年末,建設銀行普惠貸款餘額領跑六大行,根據監管口徑達到1.87萬億元;農業銀行、工商銀行、郵儲銀行、中國銀行(601988)分列第二、三、四、五位;交通銀行普惠貸款餘額為六大行最末位,僅為0.34萬億元。
從普惠貸款增速來看,中國銀行以53.15%的增速位居六大行第一位,郵儲銀行增速20%,在六大行中處於較低位水平。
普惠型小微貸款客户數方面看,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客户數最多,為193.67萬户,較上年新增24.12萬户;農業銀行位居第二,為191.55萬户,較上年末增加34.83萬户;郵儲銀行有貸客户數171.07萬户;工商銀行有貸客户數79.5萬户,新增20.4萬户;中國銀行有貸客户數近62萬户;交通銀行有貸客户數21.22萬户。
從客户數增速上來看,交通銀行雖然有貸客户數最少,但增速在六大行中最快達到43.49%;郵儲銀行增速最慢,僅為6.37%。
值得一提的是,普惠型小微貸款平均利率除中國銀行有所提升外,其餘五家銀行均為下降狀態。
具體來看,郵儲銀行2021年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最高,為5.19%,但較2020年末仍然有所下降;中國銀行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雖然是六大行中唯一一家較2020年末有所上升的,但在六大行中仍處於低位水平,為3.96%。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均在4%左右,且較2020年末均有所下降。
數字普惠仍是發展重頭戲
據銀保監會披露,2021年全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貸款合計190747億元,其中大型商業銀行65560億元,佔比達34.37%。不難看出,六大行在讓利實體經濟、推動普惠金融需求滿足度方面的“領頭”地位毋庸置疑。
談及2021年取得的普惠成果,六大行在年報中、業績發佈會上皆提到了數字化轉型為普惠金融帶來的巨大助力。
工商銀行副行長徐守本稱,2021年該行圍繞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着力打造“數字普惠”。優化完善“經營快貸、網貸通、數字供應鏈”三大線上產品體系,打造出更適配小微企業需求的數字普惠產品體系。去年線上普惠業務帶來的增量佔比達到90%以上。
中國銀行在年報中表示,2021年該行着力構建線上線下雙輪驅動業務模式,推動產品體系持續豐富、應用場景更加多元。升級推出“中銀e企贏”智能撮合平台,構建“線上+線下”銀政企生態圈。
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也多次強調了“新金融”的重要性,全新的金融科技的打法可以讓更多的人能夠公平地獲得金融資源和服務。數字化對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數字化在普惠中的應用還體現在不斷完善的風控體系之中。農業銀行在年報中披露,該行通過充分運用數據較差驗證,優化風險識別體統,實施全流程風險防控,將普惠小微貸款不良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普惠小微貸款今年不再設增速目標,新的要求也意味着將迎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光大證券(601788)分析師王一峯認為,這一政策主要考量在於:一方面不在過度追求數量增長,引導普惠小微貸款從追求規模和速度轉向追求質量和效能;另一方面是為了有效兼顧銀行商業化原則行為,避免擠壓中小銀行生存空間,給農信社、農商行、村鎮銀行發揮的空間。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未對國有大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提出目標,表明下一步工作重心應在建立長效機制,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生態,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整體效能。”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