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咖訪談丨黃海粟:助力“雙碳”發展,領跑生物基產業新徵程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財經

生物基技術作為一種具有革命性的新技術,是對傳統化學合成法的顛覆。在已開啓的“十四五”發展新篇章中,這項新興產業藴藏着大機遇、大市場、大空間。

近日,在2021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碳達峯 碳中和”綠色經濟高峯論壇期間,上海中能集團總裁黃海粟分享了企業在綠色低碳發展上的機遇和佈局。

生物基技術破解高碳排放難題

黃海粟介紹,上海中能集團及旗下上市企業新日恆力聚焦生物基新材料領域,即以生物發酵法生產新材料,是一種區別於傳統石油基化學法生產的新型生產方法。

2017年上海中能集團獨家買斷中科院第三代生物法生產長碳鏈二元酸,進一步加工之後就是下游很多工業成品的重要材料,比如長碳鏈聚酰胺(也叫“高端尼龍”)、“工程塑料”,可以廣泛應用於高端能源、新能源汽車、醫藥、航空航天等數十個高新科技材料行業。

“這個白色結晶粉末就是新日恆力的核心產品(長碳鏈二元酸),看起來晶瑩剔透,像水晶一樣。”黃海粟現場展示了樣品。

(新日恆力生物基新材料產品長碳鏈二元酸)

目前,美、德、日等國家還是採用化學法生產,化學法有個很大問題,即合成條件苛刻,需要高温、高壓、10個以上的合成步驟以及催化劑,此外還需防火、防爆、防毒設備。不僅成本高,環境污染還嚴重。

黃海粟表示,而生物發酵法只需在常温及常壓下就可以完成產品合成,不僅成本可減少三分之一,並且還能在生產過程中有效減少約30%的碳排放,對推動實現“碳達峯 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基材料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目前全球有4萬億美元的石化產品,而生物基替代率還不到5%,預計到2030年生物基可替代率能達到35%,生物基材料將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黃海粟介紹,依託聯合全國科研院所和高等學府形成的創新合作機制,上海中能不僅獲得科研院所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轉讓,同時還設立了“寧夏中科院生物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生物基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並且,在聯合鄭州大學進行產業化量產後,產品已經完全可以替代進口,實現技術化、國產化。

目前,新日恆力擁有的是第三代長碳鏈二元酸技術,產品採用水精製,一方面能降低20%的綜合成本,另一方面還能縮短20%的生產週期,同時減少16%的生產能、20%的單位人工產能。

該技術是中科院七個國家級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之一,並在2020年入選中科院“弘光專項”,技術水平全球領先。據黃海粟介紹,新日恆力計劃在明年內爭取釋放全部產能至5萬噸,預計年收入將十分可觀。

產研共克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

中能集團還有一個核心產品是長碳鏈聚酰胺,是與鄭州大學合作的生物基長碳鏈尼龍高分子材料的技術轉讓,也是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列出的重點支持發展項目之一。

黃海粟表示,2021年6月,中能集團已經與大同市人民政府簽訂投資協議,在大同市雲岡區建設生物基新材料(中國)產業城,加快產業化落地。首期投資255億元,首期年產值有望達到550億元,首期利税70億元。

中能集團力爭未來5年內將產業園打造成國內乃至全球裝置最全、單線規模最大、原材料單耗最低的生物基長碳鏈聚酰胺(含耐高温)的生產基地之一,推動汽車、航空航天、電子電器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現在處於技術更替時期,新技術新產品爆發的前夜。”黃海粟表示,長久以來,新材料領域被美、德、日等國家壟斷,中能集團和新日恆力整合資源、圍繞生物基新材料進行全產業佈局,重點突圍關鍵領域“卡脖子”環節,助推我國新材料行業和民族工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