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外有話説】“雙循環”和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作者:安德烈·蓋什(Ondřej Geršl) 捷克24小時資訊網

  編譯:潘佳

  最近,我們密切關注美國總統大選,的確這件事將對未來幾年全球局勢的發展產生重要作用。但我想強調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發生了一件將對世界發展產生同樣重要意義的大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建議》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熱詞。對此我們認為,首先,“雙循環”不僅是中國“十四五“時期,而且是將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總體佈局的路線圖,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一個方向性綱領。我覺得,中國的市場還有很大潛力沒有挖掘出來,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供給稀缺,比如醫藥、教育、養老、旅遊、金融等很多行業高端供給不足,因而中國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供給結構,通過創新與高質量供給來創造內需,提高內循環系統內的資源配置效率。

  與此同時,針對當前的國內外環境,中國也需要一個更為穩定、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而外部的不確定性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而中國注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但這不是片面強調閉門造車、排斥開放,內循環與外循環將是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關係。我相信中國國內大循環的發展將支撐中國推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廣範圍的外循環。

  因此我判斷,在中國“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新格局下,全球經濟重心可能會加速東移。當前,製造業、科技創新、資本、人才等產業或要素都在東移。未來世界可能會迎來一個“中國時代”。

  我認為,“雙循環”的戰略部署能否成功,一個關鍵因素在於中國是否能夠真正做到科技自立自強。對於中國而言,成為以下技術的全球領導者至關重要:半導體,5G應用,物聯網,集成電路和生物醫學產業。特別是要在這些核心領域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於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的創新戰略“新基建”。中國需要藉助“新基建”來衝破一些藩籬,打開一個新的局面,為未來幾十年提供更為安全可控的環境。

  在上述《建議》中,中國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此外,在《建議》部署的重大任務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列在首位。這都表明中國已經充分意識到“科技與創新”對於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意義。

  我們非常期待中國“更高水平的開放”。應當説,近年來中國的開放步伐是在不斷加速的。開放是中國自身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儘管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我認為 “十四五”時期,中國開放的力度將超出預期,達到一個新高度,而且開放的速度也將明顯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