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向財政上繳1萬億!如何理解央行這個“大手筆”動作?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財經

中國人民銀行


3月8日,央行表示,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為增強可用財力,今年央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


為什麼央行要上繳利潤?利潤從哪兒來?上繳的錢用到哪兒?是財政赤字貨幣化嗎?


為什麼央行要上繳利潤?

是慣例做法


為什麼央行要上繳利潤?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3月8日財政部答記者問中和相關法律文件中都能找到。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具體涉及哪些機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3月8日表示,央行、中國煙草總公司、中投公司等都是上繳單位。


據財政部介紹,今年雖然小幅調低赤字率至2.8%,但積極財政政策的取向沒有改變。今年預計我國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加上上述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可用財力明顯增加,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


“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是我國的慣例做法,也是統籌財政資源、跨年度調節資金的重要手段。”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


從法律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十九條“中國人民銀行每一會計年度的收入減除該年度支出,並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核定的比例提取總準備金後的淨利潤,全部上繳中央財政”的規定,人民銀行上繳利潤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美聯儲法案》《日本銀行法》《英格蘭銀行法》也有類似的規定,這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通行做法。


還有人分不清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對此,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介紹稱:“央行是發行貨幣的銀行,要根據經濟活動對貨幣的實際需要,需要多少就發多少,發多了通脹、發少了通縮,所以央行貨幣政策首要功能就是穩定貨幣的價值。”他説道,現在貨幣政策的目標也日益多元化,涉及到經濟增長、就業、金融穩定等,但抑制通脹還是主要目標。


利潤從哪兒來?

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


對於這筆1萬億元的利潤從哪兒來,央行在公告中稱,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


我國的外匯儲備經營業績曾在2019年首次公開,根據國家外匯局最新數據(2020年年報)顯示,外匯儲備1997—2016年二十年平均收益率為4.23%,2007—2016年十年平均收益率為3.42%,在全球外匯儲備管理機構中處於較好水平。


記者查閲資料看到,近十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基本穩定在3萬億美元上下,2017年一度跌破3萬億美元,而後又重返關口之上。截至今年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1萬億美元,保持了整體平穩。


如果以3萬億美元外儲規模、3%的年收益率粗略計算,一年外儲經營收益就有900億美元,約等於6000億人民幣,這次上繳的結存利潤就來自於此。


實際中的計算公式更嚴謹。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公佈的外匯儲備裏是包含投資收益的,應該是期初和期末的平均值,就是上年底和今年底的外匯儲備餘額相加,除以2,再乘以收益率。


除了外匯儲備經營收益,央行還有其他收入來源。“央行政策工具,如購買國債、再貸款、再貼現、MLF、SLF、逆回購等,中央銀行行使這些工具都有利息收入。當然,央行也有利息支出,如支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利息。利率調整也是央行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徐洪才稱。


上繳的利潤用到哪兒?

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上繳的利潤用到哪兒?央行在公告中表示,主要用於留抵退税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世紀疫情發生以來,為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在財政政策措施上,我國一直預留政策空間。對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暫停上繳利潤,以應不時之需,是預留的政策空間措施之一。有關機構因此形成了一些待上繳的結存利潤,這些結存利潤應該上繳。”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進一步稱,考慮當前與長遠,在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的情況下,經按程序批准,今年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了2021年以前形成的部分結存利潤。這些資金安排用於大幅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幫助地方財政特別是縣區財政緩解減收壓力。上述轉移支付資金將納入直達機制管理,快速精準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市場上有分析將央行向財政上繳1萬億元利潤與降準相比,稱“相當於0.5個百分點的全面降準+增加1%的財政政策”。去年7月央行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的資金量確實也在1萬億元上下。


不過這個類比並不準確。“降準不影響基礎貨幣,而是影響貨幣乘數。央行向財政上繳1萬億元則相反,並非一定不會影響貨幣乘數,但是一個間接影響。所以只能説二者資金數量級相當,但傳導機制不同。”管濤表示。


是財政赤字貨幣化嗎?

不是財政赤字,也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


對於是否會造成財政赤字貨幣化,央行在公告中明確,不會增加税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央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保持穩定,體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管濤進一步解釋稱,沒有上繳給財政之前,這筆錢已經反映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裏了,央行資產負債表也是按照“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會計原則編制的。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含在了外匯儲備規模中,在資產端必有反映。上繳財政後,可能會從其他資產挪到外匯佔款項下,未來幾個月我們會看到外匯佔款逐漸增加,但並不意味着央行當期在市場上買入了外匯,而是因為它上繳了結存的利潤。


“資產端從其他資產轉移到外匯佔款項下,負債端就會從其他負債轉移到政府存款。這筆錢如果沒有花出去,只是交給財政了,就變成了政府存款,要麼就變成了企業的存款,那就進入了基礎貨幣。”他表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徐超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