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財務造假?“養豬大王”被指虛增39億利潤:憑啥別人虧你不虧?

自2018年國內爆發非洲豬瘟後,牧原股份以其強大的工業化養豬能力成為行業翹楚,吃盡豬價上漲紅利的同時股價也漲了10多倍,市值一度超越4000億,人送外號“養豬大王”。

但是人紅是非多,市場上針對牧原股份的質疑此起彼伏,質疑者從投資大v到專業財經媒體,一路升級。

如今《財經》旗下媒體質疑牧原虛增39億利潤,這可不是小數目。而牧原股份這次回應比較硬氣,直稱文章邏輯不對。

憑啥別人虧你不虧?

就在昨日,一篇《“豬王”牧原股份涉嫌虛增利潤39億元》的文章刷屏,並在各大投資交流平台引發激烈討論。而文章的出處,來自微信公眾號“財經十一人”,由《財經》公司產業報道團隊創建,《財經》是什麼影響力想必大家都清楚。

涉財務造假?“養豬大王”被指虛增39億利潤:憑啥別人虧你不虧?

該文章稱,按照我們的測算,牧原股份2021年報中,少計提了39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導致利潤總額虛增約39億元。

質疑的出發點是,2021年豬週期下行,飼料價格上升,A股四大豬王牧原、正邦、温氏和新希望,唯獨牧原股份沒有虧損,其他家是賣豬越多,虧得越慘。牧原股份管理層將此卓越成績,歸功於公司的養豬效率遠超同行。

但深交所《問詢函》提到,牧原股份當年期末存貨為344.76億元,其中包括原材料、庫存商品和消耗性生物資產,公司對這些存貨均未計提跌價準備,要求給出合理解釋。牧原股份年審會計師中興華作出的回覆函,部分數據引起了《財經十一人》的注意。

《財經十一人》讚賞深交所的問題直擊要害:由於豬肉價格大幅下行,牧原股份在2021年沒有對“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跌價準備,這種做法是否合理?

但是存貨需不需要計提跌價準備,不能僅以豬價下行為判斷標準,按照會計準則,應以“可變現淨值”與“存貨成本”進行比較,只有“可變現淨值”低於“存貨成本”時才需要計提。牧原的年審會計師中興華在回覆函中明確表示,牧原股份存貨的“可變現淨值”高於“存貨成本”,所以不需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財經十一人》測算,牧原股份的“消耗性生物資產”中,約70%是“育肥豬”。

涉財務造假?“養豬大王”被指虛增39億利潤:憑啥別人虧你不虧?

牧原股份“消耗性生物資產”測試。資料來源:《中興華回覆》

上述的1137.91 + 421.62, 就是一頭育肥豬出欄前的平均養殖成本,這個成本是1559.53元。由於賣豬還需每頭花費13.4元,所以平均一頭育肥豬的總成本為1572.93元(1559.53+13.4= 1572.93)。

文章認為很巧合的地方在於,牧原股份的每頭豬預測售價是1573.00元,比上述的總成本,剛好多出7分錢(1573-1592.93=0.07元)。

正因這微不足道的7分錢,牧原股份“育肥豬”的存貨資產,就不用“計提”了。

如此巧合。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媒體把賬算,牧原:不合邏輯

專業媒體較勁的精神確實不一樣,《財經十一人》利用行業公式和得到的數據,算出這些豬的真正養殖成本為1777.6元/頭,此數值比中興華回覆函中的“飼養成本”1559.53元,高出了218元。

如果“飼養成本”為《財經十一人》測算的1777.6元,那麼每頭育肥豬就應該“計提”218元,2021年底牧原股份育肥豬數量約為1800萬頭,總計提數額約為39億元。

“存貨跌價準備要從利潤總額中扣除。農業公司税率很低,少計提39億元,就會導致淨利潤虛增約39億元。即,2021年牧原股份的淨利潤,不應是年報公佈的76億元,而是約37億元。”這就是《財經十一人》推算出的結論!

該篇文章發出後,有股民表示,“一臉懵逼”“看誰跑得快”。不過也有網友對該篇文章邏輯進行了質疑,認為是用現時的數據去倒推過去一段時間的數據,謬誤可想而知。

也有券商火速發佈觀點指出,該文章對於養殖成本中各項假設係數的不同計算會帶來較大偏差。特別是在公司未公告實際飼料單價成本的背景下,不同單價的假設計算偏離度較大。

而在今天上午,牧原股份對此及時進行了澄清,公司證券部人士稱,“減值損失是基於會計估計基礎上的會計處理,減值測試有既定的程序及方法,年審會計師要對測試過程和結果進行審計。公司2021年末進行減值測算過程中使用的育肥豬預測銷售體重為110kg,並非文中根據其他數據間接推算的118.7公斤。公司存欄生豬的可變現價值高於存欄生豬成本,不計提減值完全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

股價方面,今日牧原股份並未受質疑影響,反而收漲1.32%,市值為2890億元。

“養豬大王”飽受爭議

對牧原股份最早的質疑要追溯到2021年3月13日,當天雪球大V“天地俠影”發表了《牧原會是驚雷嗎?》一文,指出牧原諸如大存大貸、毛利率之謎(長期高於同行業20%到30%)、巨量在建工程等問題。

由於A股農業股歷來是造假高發區,牧原股份立馬被送上來風口浪尖。受此次事件影響,牧原股份不僅引來監管問詢,因“帶病”申報可轉債發行,公司實控人、董事長秦英林也被證監會約談。

巧合的是,2021年以來生豬進入下行週期,牧原股價也持續回落,但在“財務造假”質疑下,股價的波動被賦予了特別的含義。

2021年11月26日,招商證券楊某在“招商證券交流羣”中提醒持有牧原股份的羣友注意風險,並稱其“涉及財務造假風險,應該很快就要暴雷。” 將牧原股份再度推進輿論旋渦。

果然,去年12月,牧原旗下31家公司出現了商票持續逾期,有網友表示:“豬茅終於露出原形了”。公司32份公告回應未能打消投資者疑慮,最終不得不召開投資者電話會議,就商票逾期、700億授信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解釋。

可見,“養豬大王”的崛起之路,也是飽受爭議的過程,只是至今未有實錘。

券商力挺

有意思的時,一邊是大V和媒體各種質疑,一遍是券商的不斷力挺。

昨晚,國盛證券發佈深度研究報告指出,牧原股份生豬養殖採用“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的養殖模式,2021 年/2022Q1 生豬銷量達到 4026.30/1381.7 萬頭,為我國規模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公司的自繁自養重資產模式相較其他豬企有所不同,成本更低。

公司發展歷程可追溯至創始人秦英林與其妻子 1992 年在河南省內鄉縣創辦的個體養豬場;1997 年,牧原養豬場出欄規模已達 1 萬頭。目前,公司具備生豬養殖產能約 7000 萬頭,並且擁有接近 1 億頭產能的土地儲備,並進一步延伸到屠宰業務。

據農村農業部統計數據,2021 年 6 月能繁母豬達到本輪豬週期高點,根據能繁到標豬出欄 10 月左右週期以及仔豬到標豬出欄 6 個月左右週期,2022 年 3-5 月區間生豬出欄量處於相對高位,5 月起供給端已確定性進入下降區間。而需求端下半年大概率改善。

因此,國盛證券認為,豬價或呈現震盪中上行趨勢,預計下半年中樞高於上半年。牧原股份作為資金狀況良好、成本管控能力卓越的優質龍頭有望穿越週期底部,充分享受下輪週期上行紅利。

但是財通社也注意到,由於激進的擴產能,牧原的資金壓力依舊較大。2020年和2021年,牧原股份投資現金流出分別高達453.53億元、359.68億元,遠遠超過同期淨利潤274.51億元、69.04億元。為此,公司大舉借債,資產負債率兩年間從40.04%飆升到61.3%。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牧原股份短期借款高達319.74億元,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高達389.4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75.47億元,而賬上貨幣資金只有161.16億,存貨也只有357.95億元,借新還舊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本文源自財通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3 字。

轉載請註明: 涉財務造假?“養豬大王”被指虛增39億利潤:憑啥別人虧你不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