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作者| 宇多田
來源| 虎嗅科技組
頭圖來自網絡。
好像是在一夜之間,人們才“恍然大悟”,特斯拉在本週破萬億的市值,以及馬斯克打破3000億美元大關的身價,其實早就間接創造了無數個“特斯拉富翁”——
他們因大量購買特斯拉股票而“發家致富”。甚至彭博懷疑,有不少尚未被發現的億萬富翁。
永遠都在堅持“以錢度人”的華爾街,可能早就忘了2016年把馬斯克與特斯拉和SpaceX往死裏罵的往事。
就在全球最大汽車租賃公司——赫茲控股本週一宣佈購入10萬輛特斯拉讓後者股價大漲13%後,除了不情不願的褒獎,華爾街也開始關注因特斯拉而“大獲全勝”的億萬富翁,後者接連浮出水面。
譬如,除了僅次於馬斯克的第二大個人股東、Oracle(甲骨文)聯合創始人拉里·埃裏森(他持有特斯拉超過1500萬股股票),據彭博獨家報道,僅次於這倆人的特斯拉第三大個人股東,很有可能是一位出生於印尼的美籍華裔商人。
他的名字叫廖凱原。
今年9月廖凱原與馬斯克的合照。
彭博是從廖凱原從2021年9月便開始分享投資細節的Twitter上找到蛛絲馬跡的。
譬如,在他2021年10月29號發的一條推文裏,因看好特斯拉,他又增持了這家電動車企大約16萬股,現在共有大約700多萬股份(下圖)。
此外,他向彭博社提供了相關銀行記錄——截至9月底,他持有631萬股特斯拉股票;還持有182萬份期權,有權以每股450美元到550美元的價格購買特斯股票。
“他所持有的資產價值在不斷飆升:達到40億美元,50億美元,現在已經超過70億美元。”
翻閲這位華裔商人以往的公開資料,可以非常確定的是,他過去幾年相對低調,只在最近接受過彭博一家媒體的採訪。而他向媒體透露的有價值信息,也僅僅跟特斯拉的投資相關:
作為一個散户,他從2019年才進入股票市場,曾先後把大量的錢注入了百度、英偉達以及蔚來等科技企業與汽車新勢力,但後來幾乎都清理掉了,最後只留了一個賭注,就是特斯拉。
至於為何一定是特斯拉且僅留特斯拉,他僅透露了兩點:
特斯拉的投資人Dave Lee與巴倫資本創始人Ron Baron給了他一些啓發,便開始關注新興電動汽車製造商,用槓桿作用提高賭注。
當然,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是有極大風險的,他自己提到,2020年~2021年初遭遇特斯拉股價暴跌,他的股票幾乎失去了價值,但他説自己仍然繼續買進。
“購買短期價值較高的股票期權,股價上漲時獲利回吐;用其中一部分收益購買實際股票,剩下的投入另一個期權投資。換句話説,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加倍下注。” 彭博援引廖凱原的描述。
第二,他是特斯拉粉絲團的忠實粉絲之一。“他相信該公司正走在成為世界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單行道上”云云。
在清華大學凱原樓落成典禮上
當然,如果以個人資產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那麼特斯拉和SpaceX可能就失去了他們的存在價值。廖凱原在Linkedin上的身份信息,只有兩個。
一個是他與前妻創立的軟件轉售服務公司SHI International,他仍然是這家年收入可達100億美元、擁有IBM等客户的IT服務商董事長,持股40%(這個數據可能有變);但實際經營者是他的前妻Thai Lee。
2015年,被福布斯保守估計身價高於18億美元,56歲白手起家的女億萬富翁之一Thai Lee,曾在接受採訪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時,簡單透露了跟廖凱原一起創立SHI的背景——
“他們在1989年發現了一個商機,有家名為Lautek的軟件公司瀕臨倒閉,但他們有個專門出售2B軟件商業許可證的部門,仍然與IBM等軟件供應商關聯密切。
她認為這裏面藴藏着一些商業價值。因此他們用存款和貸款把它買了下來,並改名為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SHI,世界軟件屋)。顧名思義,就是給很多企業IT部門提供多類型軟件購買、商業許可與支付等繁瑣服務的服務商。”
後來,這家公司年收入超過60億美元,而兩人也成為億萬富翁。
很遺憾,當時廖凱原拒絕了福布斯的採訪。
Thai Lee,據説是第一個考上美國哈佛商學院的韓裔
而他另一個身份,也許在國內不少人非常熟悉。因為6年前,這個身份曾給中國大眾,特別是國內學術界帶來不小的震動與爭議——
“凱原量子信息動力學”(KoGuan Quantum InfoDynamics ,簡稱KQID) 時間引擎的創造者。
當然,這個艱深難懂的理論,曾伴隨着2015年前後,他在向包括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中國知名學府捐贈數億款項修建教學樓後,被作為一門選修課,呈到四家法律學院學生的面前。
而他也被各大高校給予了“校董”與“名譽教授”的頭銜,甚至開設了選修課。
而後面引起的軒然大波,都是從他創立的這個學説為源頭蔓延開的。
首先,單就這個完全由個人創立的、橫跨東西方文化的理論來看,的確超出了常人可以理解的範圍。
譬如,關於KQID的定義,根據我們在凱原基金會網站查找到的官方資料顯示,它更像是一種看似雜糅了“天上地下你能想到的所有學科”的綜合體:
“結合了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現有理論,以及中國黃帝內經等傳統學説,形成了一個簡單的統一理論:整體包含部分,部分包含整體。
KQID認為的‘現實’在本質上是非常矛盾的:虛構但真實。
它描繪了真正令人震驚的現實:“存在”是一個實時全息圖,利用量子隧道和糾纏機制進行數字投影,而且來自一個且只有一個的非局部奇點性量子多元宇宙。”
摘自凱原基金會網站主頁,大家可自行去翻看
在一份他公開的名為《軒轅召喚》的作品(下圖,不太清楚是不是論文)中,作為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位與紐約大學法學學位的法律專業人士,他這篇將“量子力學”等物理學科與《黃帝四經》《悲慘世界》等中外著作相結合的法治研究,更是晦澀難懂。
當然,在2015年,甚至很多人覺得簡直像是“開國際玩笑”,“99%法律人看不懂”。
由於在量子力學與中國古籍研究上都沒有積累,我們不能發表過多評論,這個問題還需要歸還至學術界的探討範疇。不過,就我們極為淺顯的一些見識來看,其實非常驚訝於他的大膽。
因為歷史上絕大多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的名字,都只是被用來命名一個公式、定理,或者是一種研究方法。而“凱源量子信息&動力學”,直接把自己冠名在一個涵蓋了無數理論學派與分支的雜糅體之前,這讓中國研究了幾十年量子科學的那些白髮蒼蒼的物理學家們,可能會感到不快。
當然,這種“大膽”也是他被羣起而攻之的最大誘因。
而這種很多人眼中學術理解上的“匪夷所思”,以及對他本人的批評和質疑,延伸到了他為各大高校捐款等慈善事業,以及“大學贊助”等更廣泛的視角上。
但實際上,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他為北大清華甚至上海交大捐款修教學樓,是否給這些法學院學生帶來了福利?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甚至有部分學生獲得了凱原基金會提供的獎學金。
那麼這些學校是否應該在獲得他的贈款後,贈予頭銜,甚至允許開課?或者讓學生去聽課?
答案就在這篇知乎關於“有人瞭解廖凱原這個人嗎”的一名匿名網友的回答裏。這是我們覺得三觀最正的答覆之一。
來自一位知乎匿名網友的回答
僅靠公開信息能推導出的是,學術機構是否存在問題。而學術上的爭議,如果不認同他的理論,可以選擇有理有據地辯駁;如果是不強迫的選修課,可以選擇不聽。
總之,世界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只要不害人,但需要你有自己的判斷(譬如,兩年前在商業市場出現的“量子波動速讀”騙局,也超出了常人理解的範疇)。
有趣的是,他在接受彭博的採訪中,被問及他是否會拋售這些股票,或者兑現自己的部分收益。他的回答大體意思就是“再漲漲”——
“我們的目標是積累1000億美元或更多財富,用這些錢來實現自己的理念。”
沒錯,他仍然在Twitter和其他公開場合,不遺餘力地推廣自己創立的“KQID理論”,並試圖用“量子比特”去做計算式解釋(頭像也是),而且似乎現在也有了一些追隨者(但不清楚這是不是馬斯克的周邊效應)。
紅線部分是一位國外網友的回覆:教授,有時候我也很難理解你在説什麼。但我最擅長的一件事就是傾聽他人的聲音。並辨別他們是否聰明,是否瞭解他們所談論的東西。馬斯克就是其中之一。你是另一個。請務必繼續討論下去。
也許,這可能就是實現財富自由的好處吧。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