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五一小長假過完,打工人開始陸陸續續回到工作崗位,在一面調整“節後綜合症”的同時,很多關注市場的朋友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節後A股會怎麼走?
估計大多數老股民、基民都聽過一句股市諺語:“五窮六絕七翻身”,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市場是否真實存在這種規律?
小編科普:80至90年代的香港股市,多數時候5月份開始下跌,6月份大幅下跌,但7月份會起死回生,有分析師把這種規律總結為“五窮六絕七翻身”。
業績真空期疊加政策淡季或是主因
天風證券認為,一切都和業績報告有關,五月、六月是業績真空期,期間券商、機構忙着調研、調倉換股,因此通常在五月和六月,A股市場一般表現相對較為弱勢。(來源:天風證券研報《5、6月業績真空期,盈利、利率誰主沉浮?如何決定配置?》)
海通證券認為是兩方面原因導致:
其一,每年年初,政策亮點多、資金整體充裕、經濟數據空窗,易出現春季躁動行情。而隨着4、5 月份宏觀經濟數據明朗、年報和一季報公佈,業績進入驗證期,因之前市場已躁動,只有數據持續改善且好於預期,市場才有繼續上漲動力;
其二,5-10 月處中國政策週期的淡季,對市場情緒刺激不如其他月份。(來源:海通證券研報《股市的季節效應——從“Sell in May”説起》)
A股“五窮六絕七翻身”規律是否存在?
香港股市的這句諺語後來傳入大陸,不少人發現A股似乎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規律,因此被反覆提起。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先看看過去20年裏,A股5、6、7月份的表現。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01-2020年
上圖可以看出,過去20年上證指數5、6、7月份漲幅為正的次數依次為9、11、11次,表現基本是漲跌參半,並沒有呈現出明顯的強勢或弱勢現象。
只不過5月份出現了5次幅度超過5%的大跌,分別是2002、2005、2008、2010、2019年,其中比較出人意料的是2019年的大好行情下,5月仍然出現了-5.84%的大跌。
而6月份的表現當得上“六絕”一説,9次全都是幅度超過9%的大跌,如果撇開最近的5年,2001-2015年的15年間,上證指數6月份跌多漲少現象十分明顯,一定程度上表明6月份是個危險的月份。
7月份漲多跌少,且出現了5次幅度超過5%的大漲,似乎印證了“翻身”一説,但也出現了3次跌幅超過5%的情況。
總結:“六絕”相對能經受住驗證,“五窮”和“七翻身”或許更偏向於“偽經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最近5年來看,“五窮六絕七翻身”有提前跡象,即5月開始跌,6月、7月連續上漲。
怎樣佈局,長期投資或是致勝之道
相較於是否存在“五窮六絕七翻身”這一規律,或許投資者更關心的是:怎樣佈局接下來的市場行情?
小編認為,相較於短期市場的難以捉摸,用不着急的長錢去做長期投資或許是更正確的思路。
俗話説,心態決定操作,如果一心盯着短線機會,不可避免會顯得急功近利,把自己搞得很焦慮,無形中放大了風險;如果抱着長期投資的心態,就更容易冷靜看待手上的基金產品,也更容易與基金經理達成共識,即:從長週期的維度,長期持有優秀公司是賺取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
正如國聯安基金經理劉斌所説:“長期來看,我們回報的主要來源應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而非交易。”
展望後市,劉斌認為:市場內部結構在2021年會向更加均衡的方向所發展,市場逐漸在印證我們的判斷。如我們年報中所提及的,我們目前所看好的標的主要集中於房地產、輕工、機械、自動化、飲料及物流等行業,我們更看重的是這些公司本身卓越的經營能力和長期發展空間。
(文章來源:國聯安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