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投資”之風不可長

  趙學毅

  在供需結構性調整及原材料漲價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經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期間卻有部分公司偏離主業,做起了“另類投資”。

  所謂上市公司“另類投資”,多指銀行理財、倒貸款、投資股票、期貨交易等,讓自有閒置資金滾動起來,成為上市公司的“生財之道”。上市公司盤活存量資源,進行投資本無可厚非,但這對專業投資能力有很高要求,一旦發生鉅額虧損,將會給投資者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自己擅長的主營業務,會因投入少或精力不濟,成長性出現嚴重問題。

  從上市公司三季報披露的“非經常性損益”中可以發現,有近300家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為負數,且有公司明確歸因於“另類投資”。比如雲南白藥持有105億元交易性貨幣資產,98億元投入證券市場,除了購買20億元基金,大部分資金用於購買6家公司股票,其中4只股票出現虧損,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15.5億元。再如上海新陽,非經常性損益帶來淨利潤減少5800萬元,導致預計第三季度虧損1800萬元至2500萬元,其主要原因是重倉中芯國際股票。還有某家主營個人衞生護理用品公司,投入期貨賬户15310萬元,累計虧損接近7000萬元,不得不考慮平倉處理。

  當然,上市公司“另類投資”也有盈利的,但投資風險較大,畢竟在專業人員配置、風險控制機制、科學理財規劃上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

  進一步對比數據還發現,這些非經常性損益減少的公司,有超過半數的公司營業利潤同比出現下滑,還有四成公司研發投入在減少。

  這些數據發出警告:上市公司做“另類投資”的同時,也在偏離主業。

  上市公司是中國實體經濟的“基本盤”,服務國家戰略的“先鋒隊”,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與我國實體經濟發展質量密切相關。2020年3月份,新證券法實施,為改善資本市場監管環境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2020年10月份,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圍繞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出了17項重點舉措;2020年12月份,證監會推出了為期兩年的公司治理專項行動……

  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於突出主業、做強主業。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應有核心業務、核心賽道,如果偏離自己擅長的賽道做“另類投資”,不僅得不償失,更談不上主業發展。另外,上市公司持續的核心競爭力常伴隨着高質量的創新投入,如果企業不重視創新,而是追求投資帶來的短期快樂或者長期被投資虧損拖後腿,其核心競爭力自會慢慢消失,無異於飲鴆止渴。

  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另類投資”上市公司尤其是栽了跟頭的公司,正官宣退出“另類投資”,將主要精力投入主業經營。

  上市公司脱實向虛不可取,“另類投資”之風該剎一剎了,上市公司閒置資金的投向監管也期待進一步加強。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0 字。

轉載請註明: “另類投資”之風不可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