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貝殼是怎麼用技術改變居住的?
標準化和數字化之後,貝殼接下來要實現的是什麼?
2020 年 8 月 13 日,誕生僅兩年的貝殼找房赴美上市,且市值不斷攀升。但是回頭看這家公司誕生之初,實際上不少外界的猜測和質疑:比如「鏈家併購擴張的商業模型被證偽後,左暉給自己尋找的新故事」,「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類似的聲音還有很多。
實際上,貝殼的商業邏輯與大多數人認為的不同,並非戰術上的市場爭奪技法,而是一個戰略上的「對產業變革方向的判斷和選擇」。
過去的房產經紀市場魚龍混雜,各自為政,一個個經紀品牌和房源、經紀人、客源就相當於一個個小池塘。這樣的產業發展空間非常有限,不提升產業的基礎效率和價值空間,只是無限「內卷」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貝殼這家公司給自己設定的「元問題」,就是如何把他們打通,變成大江大河,這樣才真的是一個貝殼找房創始人左暉所説的「讓人有熱情的大行業」,這樣所有行業成員才有機會解決大問題,創造大價值。
三年時間過去,從鏈家的思維體系中跑出來的貝殼,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在居住行業的新定位:科技驅動的新居住服務商,並將往日的競爭對手們變為「服務對象」,走出了「先豎再橫」、從線下到線上的獨特之路。
5 月 20 日,2021 財年的 Q1 財報顯示,貝殼實現營收 207 億元,同比大增 190.7%,在房地產淡季依然實現有效增長。
作為行業中最特立獨行的那一家,貝殼能取得今天的結果和影響力,與貝殼在行業當中用一種更高維度的思考方式來看待房產,甚至整個居住產業,有很大關係。在過去幾年當中,居住行業的一場變革裏面,並不僅是貝殼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才獲得。其中有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重要角色,就是技術。
如何詮釋貝殼作為「技術驅動的居住服務商」角色的建立,這家公司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值得從技術角度覆盤的案例。
技術的抉擇從正常的商業認知來講,一家服務型公司往往比純粹的產品型公司更加困難,在信息化較落後的房產行業尤為如此。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經用原子(物質單位)、比特(信息單位)的相互作用來形容互聯網:互聯網的作用,一個是用移動比特代替移動原子,一個用移動比特輔助移動原子。
居住行業同理。如果要改變行業此前的模式,把一個個的經紀品牌打通,對居住行業來説,最需要解決的是怎麼讓消費者和真實房源更容易、更好地接觸。在這其中,對於技術的選擇就是對於問題的選擇,只有明白解決哪個問題,才能用更合理的方式幫助服務對象。
早在 2008 年,鏈家內部就開始做房屋的數字化。包括十年後,貝殼成立如視事業部,將 VR 技術正式帶入找房、看房的業務,本質上都是在將真實且龐大的房源信息數字化,消費者會被數字化與用户體驗吸引而來,最終系統內房源信息也會越來越多,用户越來越多,形成了正向循環。貝殼再引入核心競爭力之一——經紀人協作機制,經紀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房源共享、收益共享,打破行業以往「成交為王」的惡性競爭博弈,讓經紀人能更安心作業、享受穩定收益,從而願意長期從業,也進一步提升了服務品質,這又是另一個正循環。
伴隨着數字技術的成熟,在虛擬世界裏查看信息,甚至與信息開展交互這種略顯科幻的場景,也被人們發現是可以描繪出來的。這使得貝殼提出了一個新的嘗試,「數字空間」業務應運而生。
貝殼副總裁、如視事業部經理惠新宸回憶,從貝殼還不是貝殼的時候,一直走到現在,整個過程中經歷過幾次選擇的時間節點:
如何把線下空間「搬」到線上,使用的技術是有幾種選擇的。比如最常見的全景照片拍攝、序列幀的方式與三維重建,即貝殼最終使用的 VR。當時的 VR 技術並不成熟,也看不出與房產有很大關聯,但貝殼的出發點是在於,以數據價值做考量。
「如果採集到的畫面數據量越大,代表着它潛在的數據價值也就越大。」惠新宸告訴極客公園(ID:geekpark)。而當時,貝殼甚至不具備全面的 VR 數據分析能力,只是以做大數據的經驗來判斷,數據一定會有價值。
現在回頭看,數據帶來的價值也很容易展現出來。2019 年底,如視 Lite 發佈,憑藉對貝殼 VR 房源數據的深度學習,用單目圖像深度估算技術,將二維的房屋圖片賦予三維的「深度」,實現對距離遠近和方位的感知。用普通的全景相機和手機,搭配如視自主研發的 APP,拍攝好的圖片會自動進行 AI 拼接與 3D 化處理,生成三維空間結構模型。
如果沒有基礎的三維數據,就很難實現後期的二維變三維的高效率轉化,這其實是貝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技術,意識到有些技術在未來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的價值,並且還能夠持續深入發展。
如視 Lite 將二維照片賦予三維「深度」| 貝殼
另一個選擇則是在質量方面,貝殼到底追求的是什麼。比如,同樣是線上呈現房源,那麼房屋圖片需不需要 PS 或者加濾鏡,加上廣角這種的大視角使得房屋看起來更大?還是説就是真實呈現?貝殼最後從美觀和真實當中選擇了後者,衡量標準就是希望讓消費者去看房的時候,「線上和線下是一個樣子」。
這些底層價值選擇,決定了貝殼的技術路線。比如圍繞真實,貝殼在技術上的迭代全部都集中於此。如視研發的 VR 掃描設備背後的技術,由基於結構光的採集技術轉變為基於激光的「伽羅華」,前者可以實現 360 度自動全景掃描,採集場景的深度數據,並對畫面進行自動拼接處理;設備搭載的深度激光檢測模組,既讓採集半徑由 5 米擴大到 10~25 米,大幅減少了採集點位,提升採集效率,也讓深度採集精度達到 20mm 的絕對誤差,測量面積誤差可控制到 0.4% 以內。
在終端設備方面,貝殼在研發時候同樣選擇了足夠前瞻的技術,來支撐它可以到達技術改變的臨界值,確保它在更前沿的地方也可以迅速匹配使用。
「終端的升級説到底就是算力的升級,整個基礎技術的提升讓它的產物可以變得更精準。」惠新宸告訴極客公園,技術的提升導致終端的升級,從而會衍生更多的產品和交互形態,這些都是構成數字空間的重要要素。
但是同樣可以看出,不管是房屋的數字化還是到今天更廣闊的數字空間,貝殼的邏輯也比較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做居住行業的基礎設施。
惠新宸打了個比方,如果把行業比作一套火車的運行系統,現在的階段只是在鋪鐵軌。但也只有「鋪了鐵軌」,實現了對技術的判斷和抉擇,才能支撐貝殼「居住服務提供商」的定位,最終擁有可能是行業中最多的真房源、更多的客源,以及經紀人之間更有效的合作,而非內卷般的競爭。
技術必然性如果説技術成為了過去三年時間,貝殼最具差異化的競爭力,那麼未來 5 年甚至 10 年,技術將會怎樣在居住行業繼續發光發熱?
「數字空間」就是貝殼對於未來的描繪。為什麼要推出「數字空間」?如果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從居住行業的發展開始談起。
衣食住行,自古以來屬於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卻顯得不那麼平均。全中國與居住相關的市場有 30 萬億的交易規模,僅次於社會化零售,卻在互聯網信息化的過程中發展墊底。
究其原因,實際上與整個交易鏈條都息息相關。在極客公園過去的文章中提到過,貝殼的內部培訓中,董事長兼 CEO 彭永東會反覆向新員工強調,在過去房價飛漲的年代,買到就是賺到,消費者不那麼在意服務,房產經紀只為這個唯一的目標服務,這也是為什麼房產經紀一度被打上「地頭蛇」、「騙子」的標籤。當經紀人想盡辦法只為成交,賺一筆算一筆,行業處在相對混亂的狀態。
在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的當下,這個行業也正在向專業化靠攏。但行業同樣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彭永東在 2021 年 4 月的一次演講中提到兩個數據,全中國一年的房屋交易是 2000 萬套/年,如果只算存量房,其在中國的換手率大概在 1% 到 2% 左右,大概 50 年換一輪,頻率可以説是很低。
另外一個數據是行業轉化率,1/2500。相當於 50 個線上的流量會轉化成一個商機,或者轉化成一個有意向的客户,然後 50 個有意向的客户,會形成最後一次的成交。在彭永東看來,從流量開始,一直到最後的成交,居住行業低頻,低轉化率,體驗差……行業特性決定了它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節點的困難,但貝殼看到的,也是其中新的機會。
在這套完整的流程面前,貝殼使用的方式就是將它拆解成為上百個小的環節,之後在產品上通過技術的方式把它們重新連接,形成一套行業的操作系統,建立從底層的「物」到上層流程和服務的一套標準。
更重要的是,技術作為一種手段在完成對行業的定義之後,會滿足核心的消費者體驗。彭永東提到過,自己與一家搬家公司交流,得知因為貝殼有了 VR 空間後可以做很多的仿真,搬家前後如何擺放傢俱,哪個傢俱應該擺放在哪裏,都可以通過數字空間來解決。
在貝殼看來,數字空間的價值,不僅在於整個交易流程中重塑消費者體驗,還提供了整個居住行業更多的基礎支撐——當房屋的全量信息都被數字化復刻,不只是線上看房,它還可以在裝修、家裝的過程中參與到消費者的體驗當中。在房屋施工的過程中,消費者可以看到裝修的質量以及施工進度的管理。
比如在數字化空間中疊加「時間」整個變量,就可以看到你的家未來的樣子——「貝殼未來家」就是這樣的產品,通過 AI 渲染,用户能夠直觀體現一套簡陋房源裝修前後的對比,這一功能基於物品識別技術,將房屋三維户型圖與智能設計相結合,通過傢俱、風格的實時渲染和拼接,在短時間內將購房者腦中的裝修方案具象化。
貝殼未來家可以線上規劃房屋裝修設計 | 貝殼
「人們想到的、看到的和最後實際得到的,這三者之間有兩個巨大的鴻溝,如何跨越這兩個鴻溝是整個產業面向數字化需要去突破的地方。」貝殼方面提到。如果沒有適合的技術在其中推動,進而對流程進行改變,它只能淪為一個營銷工具。
瞄向更大的問題,用更好的技術去解決,進而提升效率,這才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出路貝殼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解決原來行業中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技術也許是最重要的一個支點。
從對技術的信賴開始,到以技術視角解決一個個真實的問題,再到數字空間構建層面、以技術為基底構建新居住的最終藍圖——這就是貝殼在產業互聯網中趟出的「新路」,也是貝殼這家公司為何是「技術驅動」的真實註解。
題圖來源:貝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