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宸希
安踏終於要和Lululemon剛正面了。
10月16日,安踏發佈公告,收購了國產新晉瑜伽服品牌Maia Active(瑪婭)總計75%的股份,正式進軍女性運動領域。
但這起收購卻處處透露着蹊蹺。
近幾年,憑藉不斷買買買的神操作,安踏坐實了“幕後大佬”的身份,市值也一度突破2800億港元,在國內的營收水平更是可以吊打阿迪耐克。
安踏能如此強勢的原因,還得歸功於它看品牌的“刁鑽”眼光。
從FILA到薩洛蒙、始祖鳥,安踏總是能發現逼格最高、底藴最厚的品牌,並將其納入麾下,為自己添磚加瓦。
但這個Maia Active,在安踏的一眾麾下悍將面前,卻顯得異常“透明”。
論門店,Maia Active在全國10個城市僅有25家店,僅僅是始祖鳥的七分之一。
論體量,去年Maia Active的銷售額突破5億,相比於薩洛蒙的26億歐,就是九牛一毛。
而且,這個發展不到十年的小眾品牌,還因為在今年三八節發了一篇“背刺女性”的推文,陷入到全網的口誅筆伐中。
滿眼望過去都是“雷”,一介名不見經傳,還有些許污點的小品牌,憑什麼能讓眼光一向刁鑽的安踏側目呢?
Lulu種樹,Maia們乘涼
2021年,中國瑜伽褲市場份額就高達16.23億美元,約佔全球份額的22.92%。
國產瑜伽褲市場能有今天,真得感謝一下Lululemon。
2022年,Lululemon在中國地區的總收入高達46.9億元,比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增長了128%不止。
Lululemon好看歸好看,好賣歸好賣,但是侷限也很明顯:貴。
數據統計,71%的女性,對運動褲的消費偏好集中於100~500元。
而Lululemon動輒500~1000元的價位,完美避開了這個區間。
不願意自降身價的Lululemon,相當於拱手讓出了這71%的消費者。
而這些並不願意花上千塊錢購買Lululemon的女孩,又催生了一大品類:國產Lululemon。
她們繼承了Lululemon兩個最大特點:女性領域+高逼格。
除此之外,她們還統一進化出了直戳“被Lulu拋棄的71%”痛點的終極絕招:性價比。
大部分國產瑜伽褲的價位都集中在200~500元左右,僅為Lululemon售價的一半甚至1/3。
為了避免大家“同張一張臉”的尷尬,每個“造褲新勢力”都會玩命給自己找不同。
其中最顯眼的顯眼包,就是Maia Active。
從數據上來看,去年一年Maia Active的銷售額就突破5億,在國產Lulu裏獨佔鰲頭。
從融資情況來看,成立7年的Maia Active在幾年內共獲得2億融資,在資本市場也有口皆碑。
在用户眼裏,Maia Active是當之無愧的“爆品製造機”和“話題女王”。
2017年,Maia Active推出的“腰精褲”銷量破億,隨後的“雲感褲”延續了銷量破億的勢頭,常年蟬聯天貓女性健身褲排名榜榜首。
Maia Active造話題的能力也屬一流,2020年的短片《我不是漂亮》獲得了500多萬播放量,後續的素人微綜藝《熱練計劃》更是斬獲了7000萬播放量。
在國產女性運動DTC(直達用户)領域,Maia Active是當之無愧的一姐。
能成為顯眼包的原因很簡單:Maia Active有兩個最懂中國女性的創始人。
Maia的法人代表歐逸柔,時尚設計師出身,幫劉亦菲、章子怡、范冰冰甚至米歇爾·奧巴馬定製禮服,是一位時尚圈資深老炮。
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王佳音,之前曾就職於著名內衣品牌維密,此後還作為小紅書電商部門的二號員工,幫助搭建了整個小紅書的電商體系。
Maia Active的兩位創始人
時尚塑造逼格,維密拿捏需求,小紅書則夯實了消費渠道。
兩位在女性消費領域耕耘多年的“老炮”強強聯手,三重Buff疊滿,Maia Active總能吃透國內女性消費者。
兩招,讓Maia比Lulu更懂中國女人
作為Lulu的“編外徒弟”,Maia Active並沒有簡單復刻Lululemon的道路。
除了主打低價同款外,Maia Active很清楚,Lululemon這個“外來和尚”不一定能比自己更能打動中國女人。
從Lululemon的肩膀上出發,它多做了兩點:
1、拋掉架子,打爆“需求”
Lululemon作為一個“硬核瑜伽品牌”,爆火的原因卻很“時尚”:修腿提臀、舒適好看。
但Lululemon還是端着“硬核瑜伽品牌”的架子,並不會把“修腿提臀”擺在明面上。
最懂Lulu成功之道的Maia Active則沒有這些架子。
它的第一個全網爆品“腰精褲”,雖然和Lulu的設計基本一致,但宣傳方式卻更加直接乾脆。
在“腰精褲”的購物頁面上,明顯標註着“拉腿、翹臀、收腹、顯腰線”等“功效”,一下戳中了中國女孩的心。
擁有正經小紅書“血統”的Maia Active,選擇在小紅書和B站進行精細化投放。
Kol的種草文案中,“腰能細兩寸、腿能長几分”成了腰精褲最常見描述,而其本身自帶的運動屬性卻罕有提及。
妖精褲上線第一天就賣出2000條,接下來不到一年內,腰精褲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億。
在此之後,Maia Active就把洞悉本土用户真正需求,作為了爆品的唯一原則。
為了強調舒適感,她們推出了“雲感褲”;
為了突出穿脱方便方便,她們推出了“前拉鍊運動Bra”;
打爆需求,永遠比營造概念更加吸引人。
2、攻心為上,攻產品為下
在一系列爆品成功後,Maia Active把目光轉向了更高級的打法:死磕認同感。
Lululemon其實就是“打造認同感”的大師。
打造社羣和線下活動,並且讓用户在互動中互相給予認同感,是Lululemon的秘密武器。
Lululemon的店員也被稱為“教育家”而非“導購”,為的就是在互動中給予用户肯定,讓用户感受到“被認同”。
但Maia Active的認同感則給的更加簡單幹脆。
它沒有復刻沒有Lululemon的高門檻,反而直接唉品牌宣傳、店面設計甚至店員的問候上和女孩們“套近乎”。
2020年,Maia Active的秋季短片《我不是漂亮》,大膽選取了數個身材不“完美”的素人演員,從胖到瘦,突出一個“真實”和“貼近生活”。
在店鋪裏,Maia Active也大膽啓用了“大碼模特”,引起社會熱議的同時,也獲得了很多女孩的認可。
恰好趕上了中文互聯網的女性主義思潮,Maia Active順理成章地吃到了女性主義“紅利”。
為了進一步獲得用户認同,Maia Active店員的問候口號都從“您想買什麼”變成了“您過得怎麼樣”。
很多人入坑Maia Active,就是為了這簡單易得的“認同感”。
Maia Active創始人用一句話講明白了Maia和Lulu的不同:
“我們不是女孩們的教練,是她們的姐妹和啦啦隊。”
嫁入豪門的Maia,
是燙手山芋還是掌上明珠?
Maia Active靠着女性主義爆火,但最慘痛的一次翻車,也是拜自己“女性主義”的標籤所賜。
在今年婦女節期間,Maia Active發佈了一條臭名昭著的推送《這個38,閉嘴巴》。
文中出現了“過度女性主義,可不是個好主意”,“沒事搞對立,真是沒紀律”,“性別分子,閉嘴巴”等等文案。
也許Maia Active是想搞一個“説反話”抖機靈的效果,但卻讓廣大女性消費者感到被背刺,Maia Active維持了這麼久的“女性主義人設”一夜崩塌,被口誅筆伐。
隨着女性主義濾鏡破碎,Maia Active的差評多了起來,關於質量差、品控不好的問題頻發。
質量出現了問題,性價比自然就免談。
圍繞Maia Active的差評風波沒有停歇,此時安踏的突然入局,給人一種“踩雷”的不祥預感。
其實,這起收購與其説是給Maia Active雪中送炭,不如説是出於二者的“同仇敵愾”。
1、Maia Active:血條太短,撐不過危機
Lululemon一直是Maia Active的追逐對象,但是二者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Maia Active今年遇到的兩大難題:質量問題、口碑崩塌。全部能歸結為一點:體量太小,抗壓能力差。
其實,Lululemon也曾經遇到過類似問題。
2013年,Lululemon因為一批瑜伽褲面料太薄,容易崩壞,鬧出“透明瑜伽褲”醜聞。
創始人Chip Wilson一番“個別女士不適合Lululemon”的言論,不僅沒解釋清楚問題,反而越描越黑。
面對這場比Maia Active嚴重數倍的公關危機,Lululemon選擇不做解釋,靠着龐大的體量和供應鏈慢慢熬過危機。
如今的安踏,確實有能幫助Maia Active渡過難關的體量和實力。
2、安踏:萬事俱備,只欠品牌
安踏的絕活,就是把一個潛力品牌塑造成圈層爆品。
比如薩洛蒙,就在安踏手裏,從“小眾醜鞋”變成了“都市中產裝逼利器”。
但一直以來,安踏最眼饞的,還是Lululemon最擅長的女性運動領域。
畢竟這一領域太能賺錢了,光在2023年上半年,Lululemon就在中國市場收入破38億,讓安踏非常眼紅。
其實,安踏也安排旗下的品牌嘗試過女性方向,比如FILA就曾推出過“拿鐵女孩”系列服飾,還請了張鈞甯作為代言人。
但FILA並不是“專業”的女性運動品牌,“拿鐵女孩”在網上沒有掀起太大風浪。
比起對女性消費者的洞察和拿捏,傳統品牌還是照“國產Lulu”們差了不少。
為了能儘快切入女性運動領域,Maia Active就這樣入了安踏的法眼。
但是目前,網上關於Maia Active的風評,還集中在“背刺女性”和“品控差”兩個黑點上,對於一個初創品牌來説,這段陣痛很難過去
但是資方市場卻對這起收購案很有好感,在宣佈收購成功後,安踏的股價上漲了0.83%。
比起股價漲跌,消費者們肯定更在意自己的“瑜伽褲自由”能否由Maia和安踏實現。
畢竟,只要產品力夠硬,消費者就不會真的被“背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