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埋頭七年研發60多款農業機器人 一路堅持終有收穫
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 在上海郊區的一片試驗田裏有一羣新農人,埋頭七年,研發了60多款農業機器人,覆蓋從播種到收割的各個環節。領頭的人叫王金悦,從高薪白領到創業農人,他和他的團隊是否取得了成功,機器人真的可以代替人工幹農活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他的故事。
前不久,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和從業者專程來到上海金山,考察王金悦團隊最新研發的一款全自動駕駛插秧機器人。
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王金悦: 我們從第一代機器人到現在已經第八代了,不斷地改,不斷地想,到底怎麼樣把它給弄出來,這台機器人集合了我們所有人的經驗、智慧、汗水、淚水。心情緊張、開心,就跟自己的小孩兒呱呱墜地一樣。
這款正在進行測試的插秧機器人,在北斗導航系統、5G信號以及激光雷達和陀螺儀等傳感器的指揮下,可以行進到農田指定位置,根據指令把一株株秧苗插進稻田。到了田埂邊,它還能自動轉彎繼續作業,1小時就可完成5畝稻田的插秧。
湖南省國際稻都農業技術研究院 副院長 餘建軍: 今後種地就是玩遙控車就可以了。
農業專家的肯定讓王金悦和他的團隊感到信心倍增,然而,就在大家以為測試將順利完成時,機器人突然出現了故障。
由於把擋泥板設計得過高,機器人原地轉向時淤積了過多的泥土,導致中央服務器停止工作。測試人員只能拆開外殼,重新啓動系統。
這樣的波折對王金悦來説早已是家常便飯,農業機器人的研發需要長時間的沉澱,有時為了調試一個指令,他們要進行數百次試驗。
記者: 也是不容易的。
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王金悦: 我們已經習慣了,總歸要在地裏摸爬滾打,在辦公室裏設計出來的東西到地裏是有很大區別的,還是要在地裏不斷地去試驗。
【王金悦和他的農業機器人】放棄高薪艱苦創業 一路堅持終有收穫
七年前,王金悦辭去了互聯網企業的管理工作,回到農村老家,開始研發農業機器人。王金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二代”,大學畢業後,他一路打拼,年薪達到了幾十萬元,讓身邊人很是羨慕,所以當他決定辭職去研發農業機器人時,父母朋友都很不理解。
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王金悦: 農村出身的我,看到父母種地一直很辛苦,那時候腦子裏在想是不是能搞個機器人來幫忙去種地,那時候異想天開,就是喝着咖啡去種地,甚至於我們講吹着空調種地。
為了實現自己從小的夢想,王金悦召集了一羣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走上了創業道路。初創階段,他們就住在農村簡陋的小屋裏,幾個月都發不出工資,全憑理想和熱情支撐着往前走。
農業機器人研發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這些年輕人的想象,很長時間裏,他們都難以取得實質進展。
這長長的一排廢棄機器人見證了王金悦創業的艱難。為了支撐團隊繼續研發,他不僅花光了全部積蓄,還賣掉了房子。
不光是資金壓力,王金悦還要協調其他各種事項,他也曾因為無法突破技術關卡、拿不到試驗田等難題而崩潰大哭。
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王金悦: 我自己手機裏一直用一句話鞭策自己,就是我們要十分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這是我一直跟自己去説的,我們一定是要在背後付出無比艱辛的力量,要克服那些別人認為難以企及的一些困難。
一次次失敗並未消磨掉王金悦和團隊成員的鬥志,他們最終把主攻方向聚焦在蔬菜種植。2021年5月,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第一批量產田間管理機器人下線,從試驗田到真正的農田,王金悦團隊多年耕耘終有收穫。
如今,王金悦團隊自主研發的旋耕機器人、作畦機器人、播種機器人、澆灌機器人、除草機器人、收割機器人等60多款產品覆蓋了從種到收的各個環節。北斗導航系統和5G信號讓機器人行動誤差保持在2釐米以內,通過圖像識別和大數據算法,除草、轉彎、收割也更加準確。
優良的性能自然收穫了市場的認可,2022年,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銷售額達到了3000多萬元。
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王金悦: 我們國家的技術發展水平都是往上提了一個很大的台階,機器人需要不斷技術迭代和技術升級。我們累積了包括通信、電控、網絡、新能源這些所有的技術加在一起,才有了現在的一個產品,也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往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