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國家統計局今天發佈了2021年5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研究室副主任、清華大學研究員馮煦明表示,當前我國通脹形勢呈現出較強的特殊性,其中,兩個“缺口拉大”的現象值得引起高度關注:
第一,PPI與CPI之間“缺口拉大”。今年5月份,PPI同比上漲9.0%,達到2008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在PPI快速衝高的同時,CPI同比增速儘管也有所上行,但仍處於1.3%的較低水平;核心CPI亦只有0.9%,服務品價格漲幅還有所收斂。於是,PPI與CPI之間額缺口達到7.7個百分點,創歷史高點。
第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之間“缺口拉大”。今年以來,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漲幅持續快於出場價格指數。5月份相比去年同期,購進價格指數上漲了12.5%,出廠價格指數上漲了9.0%,兩者之間的缺口達到3.5%。這意味着,工業企業作為整體而言,成本的上升速度快於下游客户可接受價格的上漲速度。
總體而言,本輪通脹是典型的成本推升型通脹。在疫後經濟恢復不穩固不平衡、總需求仍然疲弱的情況下,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向需求端傳導面臨阻力,難以轉化為全面通脹風險。調研顯示,中下游企業是本輪成本推升型通脹壓力的主要承擔者,相比而言終端消費者受到的影響目前為止還較為有限。
事實上,受總供需格局變化及其他一系列結構性因素影響,PPI向CPI的傳導減弱的現象從2013年之後就已經存在了。近年來,內需不足持續成為制約我國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梗阻點。如果總需求長期得不到有效恢復,就可能通過經濟循環向下拖拽潛在增長率,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被動降低。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持續過長時間,在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應更加註重需求側管理,通過供需雙向發力提振國內經濟大循環,防止內需疲弱不斷向下拖拽潛在增長率。
展望未來,馮煦明表示,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的壓力已被大幅消化,繼續普遍上漲的動能趨於減弱;隨着三季度美聯儲貨幣政策預期發生轉向,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面臨回調。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除部分有色金屬外的多數大宗商品難以演化出所謂的“大宗商品超級上漲週期”。
與此同時,我國PPI也將逐步轉升為降,CPI繼續呈現低水平增長態勢,難以對貨幣政策構成掣肘。不過,煤炭、鋼鐵等重點領域的價格形勢在二三季度之交仍將高度複雜,背後除了國際市場價格傳導因素外,也受到國內產業政策、價格形成機制等多重因素影響。